金镶玉 生态优先“绿”动长江

2017-04-20 14:45:35

水,是生命之源。长江水,对于沿江人民来说,既是生命源,也是经济源。从战国时代李冰治水,到如今的航道整治,6300公里的长江一直是华夏经济的重心所在。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黄金水道融入了绿色元素,犹如一块精雕细琢“金镶玉”,长江经济带建设迎来重大战略机遇期,进入绿色发展新时代。

巧用疏浚土变废为宝
中国交通新闻网记者4月17日在上海横沙岛的长江入海口采访时看到,几十公里的通海大堤,一边是长江口与东海连接的浩瀚水域,一边是一望无际的生态湿地,湿地里金色芦苇摇曳生姿,一群群白鹭在夕阳下自由飞翔。
“这里原先是一片江海连通的水域,现在变成了50平方公里的生态湿地,横沙岛面积由原来的50平方公里增加到了100平方公里,这是长江深水航道疏浚土吹填造陆的成果之一。”长江口航道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徐庆伟告诉记者。
深水航道疏浚会产生大量的疏浚土,也就是河床淤积的泥沙。以往疏浚土的处理多是直接抛掷长江口以外海域,运输过程导致航道维护成本增加,对海域环境也产生一定程度影响。
“通过疏浚土综合利用吹填造陆,一方面减少疏浚土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一方面可以为城市发展拓展新空间,还能节省航道维护费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航道养护中心主任朱剑飞说。
长江口航道管理局通过与上海市沟通协商,确定了疏浚土市场化利用的新模式,打开了疏浚土利用的新局面。截至目前,已有超过3亿立方米疏浚土通过先进工艺直接吹填造陆,其中约1亿立方米疏浚土用于横沙东滩和浦东机场吹填造陆。

创新保护机制 生态优先唱主角
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统一市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要用“快思维”、做加法;科学利用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统筹港口岸线资源和安排一些重大投资项目,要用“慢思维”,有时要做减法。加减之间,折射出发展理念的转变。
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环保处高工刘星告诉记者,河口是河流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交错带,是全球具有最高生物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许多重要经济水生生物繁殖、育幼和取食场所,被视为全球最重要的生态敏感区之一。
“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中华鲟,20年前已经濒临灭绝,大规模的航道整治会让它们的生存环境雪上加霜。为了弥补工程可能给生态带来的不利影响,长江口航道管理局承担并资助了水生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先后开展了10余次不同种类生态修复及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其中中华鲟幼鱼3080尾。”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亚瞿说。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与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长江航运被纳入到长江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系统中,“绿色生态长江”成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内容,航道工程在建设中也探索出了体现生态保护理念的新技术,建立了河口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机制。此外,航道工程还通过底栖生物群落整体移植工程,构建了我国第一个人工牡蛎礁,不仅给鱼类提供了食物,还具备“生物过滤器”功能,相当于一个日处理能力为2万吨的“大型污水处理厂”。

探索新模式 大保护下推进大发展
“长江是我国举足轻重的经济命脉,也是不可或缺的生命之源。”徐庆伟介绍,长江干线货运量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河运榜首,但“开发与保护应当齐头并进”。
航运污染防治工作正加大力度。上海市交通委会同海事、环保等相关单位在长三角区域率先实施船舶排放控制区,健全完善船舶污染物回收体系和船舶污染事故应急体系,大力发展绿色航运,确保在“大保护”的前提下扎实推进航运大发展。
2016年4月1日起,上海港第一个“吃螃蟹”,率先实施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各类船舶在上海港航行、停靠和作业应满足一定的用油标准。同时,上海港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作业机械“油改电”、岸基供电、港区LNG车辆等应用推广工作有序开展,内河航运也大力发展LNG动力船。
上海海事局危管防污处相关负责人林祥彬介绍,上海港2006年就实施了《上海海上搜救和船舶污染事故专项应急预案》,形成了依托地方、统一指挥、分工明确、协调联动的船舶污染应急组织指挥体系;构建了完善的“政府—港航企业—船舶”应急预案体系,将政府、专业石化企业、社会单位等各方面的应急力量纳入应急反应体系,形成了系统的应急反应体系。上海港还建成并运行了国家大型设备库“长江口船舶溢油应急设备库”,单次溢油应急能力达到1000吨。
千帆竞秀、百舸争流。如同一条巨龙,长江经济带初现龙首牵引、龙腰支撑、龙尾摆动的良性格局。如今,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抉择,就是在回溯现代化发展的这条线索,找到文明的源头,让流淌在天地间的长江,重新恢复泽被万里的活力。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中国船东互保协会
版权所有:中国船东协会  技术支持: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56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