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盛霖署名文章:深度融合 服务实体经济

2012-05-07 14:02:03

  近日,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的署名文章《深度融合,服务实体经济》,在《求是》杂志2012年第9期上发表,全文如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这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复杂国内外经济形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效之策。交通运输既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构成,又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在发展方式转型和结构调整中,要深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为实体经济稳健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一、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是实体经济稳健发展的必要条件

  现代物流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新兴复合型服务产业。交通运输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环节和主要载体,在现代物流链条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与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深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增强实体经济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交通运输连接采购、仓储、包装、装卸、配送等现代物流诸多环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代物流系统的整体效率。深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有利于适应国际产业分工的新变化新特点,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际投资,促进我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等实体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运输企业由传统的运输生产向全面提供运输增值服务的现代物流拓展转型,做强做大物流企业,增强实体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有利于服务和支撑其他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和商贸业优化内部分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实体经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

  深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实体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举措。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密切关联到很多重要的实体经济门类,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深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拉动关联产业发展和创造经济增加值;有利于改善中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与物流基础条件,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物流成本差距,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有利于促进国内外、城乡和地区间商品流通,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物流服务需求,扩大居民消费。

  深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实体经济长久活力的必然要求。现代物流是基于交通运输而又拓展的综合服务。深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有利于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集成应用,适应实体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安全性、便捷性和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有利于拓展交通运输服务领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提速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实体经济新的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提高运输组织化程度和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减少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多样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促进实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深刻认识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的制约性因素

  “十一五”以来,交通运输行业抓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历史机遇,认真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积极促进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平稳较快发展,推动基础设施总量规模跨越式增长,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交通运输紧张状况总体得到有效缓解,为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深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夯实了基础。

  但是,我国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和世界交通运输业发展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影响和制约着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的深度融合。

  一是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亟须加快推进。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持续发展,我国各种运输方式都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总体上已经进入结构优化、网络完善、运输服务一体化的集约发展新阶段。但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综合运输网络体系还不够健全,结构不尽合理,综合运输枢纽建设进展还不快,运输方式之间衔接还不够顺畅,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同时,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规模总量仍显不足,国家高速公路网尚未建成,国省干线成为薄弱环节,各层次路网间结构还不匹配、功能还不完善。内河水运发展滞后,高等级航道比重较低,港口疏运能力不强。

  二是港站枢纽物流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港站枢纽具有仓储、转运、配送等现代物流业态的基本特征,具备向物流园区转化的基础优势,也是发展物流园区的重要依托。目前,我国港站枢纽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但与物流园区融合还存在一些不足。公路货运站场功能单一,不同运输方式货运枢纽之间、货运枢纽与区域物流园区之间,在规划布局上缺乏统筹和协调。港口及临港物流园区普遍存在外部集疏运不畅,以及临港物流园区、保税物流园区和保税港区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等问题。

  三是运输组织化集约化程度有待加强。这些年来,交通运输企业重视转型发展,专业化、规模化水平有所提高,服务水平有所提升。但运输市场主体分散、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厢式运输、甩挂运输、多式联运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发展滞后,船舶大型化、标准化、专业化程度不高。道路运输组织化程度较低,运输效率不高,难以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四是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水平还需继续提高。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是深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的重要支撑。总体上讲,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水平还不能适应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的需要。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行业综合性、区域性带动项目,发展合力有待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程度不高,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功能不强,行业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的整合兼容不足。

  五是促进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尚需完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还不适应综合运输体系和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综合运输顶层设计不足,各种运输方式统筹协调配合机制还不健全。市场诚信体系、法规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依法行政能力有待提高。市场监管力度需要加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体系还需构筑。政策研究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有待增强,行业统计、标准规范还不适应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的需要。

  三、深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的基本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交通运输工作落实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的要求,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做好“五个着力”,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为实体经济稳健发展夯实基础。

  着力提高综合运输服务保障能力。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加快构建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一要加强综合运输顶层设计,推进建立健全综合运输规划体系和协调机制。二要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优化网络结构和发挥设施效率,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有机衔接、安全环保的综合运输基础设施网络。三要强化综合运输体系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推进内河水运发展,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四要合理配置综合运输通道资源,注重综合运输通道与实体经济布局的有机衔接,体现对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基础支撑作用。五要加快推进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强化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提高综合运输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效率、更高水平、更优品质的运输服务。

  着力提升货运枢纽的物流服务水平。推进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货运站场建设,优化与主要港口、铁路站场之间的运输组织,加强与产业园区、商贸市场、国际口岸的有效对接,统筹公路枢纽、港口、机场、铁路站场及邮政、快递作业枢纽的规划建设。发挥沿海港口货运枢纽优势,建设港口物流园区,支持内河港口与保税园区、工业园区联动发展,拓展港口的现代物流功能。延长航运服务产业链,发展航运贸易、金融、保险、信息和海事仲裁等服务。

  着力引导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优化运输组织,积极培育网络辐射广、企业实力强、质量信誉优、集约化水平高的运输组织主体,推进运输服务业向现代物流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引导和规范货运代理、无车承运人、邮政和快递企业等运输组织主体的发展。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一批重点货运企业按照市场机制整合资源,扩大经营规模和服务范围,拓展经营网络,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港航企业延伸服务链,向全球或区域物流经营人转变。加快农村邮政物流发展。

  着力提高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水平。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和金融工具改造提升交通运输业,提升交通运输智能化、现代化水平。围绕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强化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运输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以全行业综合性和区域性重大信息化工程为带动,积极推动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深化交通运输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应用,推进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发展。

  着力深化交通运输管理创新。注重交通运输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效能,逐步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有利于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改革,形成各种运输方式高效运行,优势互补、相互衔接、统筹发展的格局。推进公路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发展以普通公路为主的非收费公路体系和以高速公路为主的收费公路体系。推进交通运输行政审批制度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化省级以下邮政监管体制改革。强化运输市场培育与监管,推进行业物流标准体系建设,构建有利于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的制度环境。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中国船东互保协会
版权所有:中国船东协会  技术支持: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56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