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经济战”须击要害 切勿自伤
据报道,我国多家航运公司近期纷纷调减或推迟开通赴日航线并取消部分航次,而在此之前,国内一些城市的旅行社已经取消赴日旅行业务,赴日游客人数锐减。不少人把这些现象视为中国针对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错误言行的反制手段,并主张升级中日“经济战”。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已经渐渐一体化,什么是日货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更何况日本企业运用各种方式深耕中国市场已经很久,真正意义上的日货,也许只有在日本境内的日本人所提供的服务。所以,我们通过不到日本旅游、不到日本看病、不到日本读书、延迟日货通关手续的方式来惩罚日本,确实是可供选择的技术性手段,但一些人要求尽快出台减少对日进口、限制日本企业投资、限制对日出口战略资源的建议,笔者并不赞同。
首先,减少从日本的进口可能起不到多少惩戒日本的作用,反而会造成对中国经济的自伤。在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中,日本处于高端,我们处于低端。中国向欧美市场出口的产品常常装的是“日本心”,这些来自日本的先进设备和核心电子产品、先进的工业材料等上游产品对中国向欧美市场出口十分重要。限制这些日本产品,显然也不利于我们自身经济的发展。
其次,阻止日本公司来华投资的做法可行性不高。我们不可能完全逾越WTO规则,单独针对日本公司设置特别的、歧视性的市场准入条款。而对于出台“黑名单”抵制亲极右势力的日本公司的建议,也在实际操作上问题重重。例如,如何界定什么样的公司属于亲极右势力公司?该公司有什么身份和层级的人有哪些言行就可以对其实施惩戒行为?对于中国公司,我们是强制他们不要与列入黑名单的日本公司合作,还是任其根据自身需要自行决定?这些做法操作起来其实问题很多,何况贸易战是双向的,日本不会不出台应对措施,我们不能坐在屋子里幼稚地想象这些举措方便可行,就一时兴起贸然实施。
再次,限制对日出口战略资源实际收效有限。例如,在限制稀土出口方面我们已经有所动作,但日本仍然可以通过第三国获得中国的稀土。除非中国完全禁止出口稀土,否则很难阻止中国稀土流向日本。我们现阶段还无法关闭资源出口大门,而要说服其他国家不为日本获得中国稀土提供便利,显然很有难度,在国际社会上日本找得到的帮手并不比我们少。
目前来看,来自日本的产品、投资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有利于强大国力、增加就业,有利于中国在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中战胜日本,我们何乐而不为呢?经济是经济,政治是政治,即使日本企业会把一些利润汇回本土,我们也仍是受益更多的一方,因为这些经济活动是在中国本土展开的,我们可以收获土地租金、水电费、民众的就业、政府的税收、公司利润、先进的技术、优质的产品等等。因此,在经济上全面排斥日本不利于中国自己的经济利益,我们继续在现有的旅游、通关等方面对日施加压力,仍是可进可退的最佳战略选择。
在21世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战”,已经不可能重回过去那种高筑贸易壁垒、完全不考虑经济协作的时代。打击别国,一定要直击要害,但也要慎重出招,谨防自伤。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卫志民 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经济与政治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