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船舶共襄海上救助义举

2013-07-16 10:19:46

  10年近4万艘次社会船舶参与海上救助

  2003年至2012年,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共组织搜救行动17429次,出动船舶62006艘次,其中社会力量参与海上险情救助的船舶达39018艘次,占搜救船舶总数的62.93%。为表彰在海上搜救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搜救力量,2007年,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共同建立了海(水)上搜救奖励机制,至今已累计发放奖励资金5283.68万元。

  近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奖励2012年度贡献突出社会搜救力量的通报》发布,对在2012年377起重、特大险情中参与救助的社会力量进行了奖励,总金额高达825万元。

  2003年至2012年,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共组织搜救行动17429次,出动船舶62006艘次,其中社会力量参与海上险情救助的船舶达39018艘次,占搜救船舶总数的62.93%。为表彰在海上搜救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搜救力量,2007年,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共同建立了海(水)上搜救奖励机制,至今已累计发放奖励资金5283.68万元。

  社会力量成海上搜救主要辅助

  “除专业救助力量发挥搜救主力军作用外,以渔船、事发水域附近过往船舶、企业单位和社团组织等为主体的海(水)上搜救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就近就便”的特点,已成为海上搜救的主要辅助力量。”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总值班室主任智广路说。

  “我国海岸线狭长,沿海、内河水域辽阔,险情发生的时候,受制于距离限制,专业救助力量在多数情况下无法在最佳救助时间内赶到险情现场。而社会救助力量规模大、数量多,往往最先到达事发水域。”智广路说。2012年,全国各级海上搜救中心、海事系统组织协调参与海(水)上搜救的船舶达7316艘次,其中社会力量参与险情救助的船舶达4754艘次,占搜救船舶总数的64.98%。目前,社会力量在我国海(水)上应急抢险工作中发挥的作用非常巨大,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力量。

  “社会力量参与重大海上紧急事故救助的案例有很多。”智广路说,此次公布的奖励名单中,有不少社会力量是因为经常性地参加海上紧急救助而获得褒奖的。除了一些港务公司和社会团体外,经常参与海上紧急救助行动的社会力量,还包括大量渔船。据介绍,浙江台州有一个依靠民间人力、资金、船舶等建立起来的海上义务救助站——石塘海上平安民间救助站,郭文标作为救助站的发起人和主要负责人,连续多年参与海上搜救。仅2012年,郭文标就参加海上救助23次,海上救助时间累计近121个小时,救助人员69人,被渔民兄弟尊称为“平安水鬼”。

  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搜救

  一旦出现海上紧急事件,人命、财产等损失往往比较大,如果应急措施不及时,造成的损失比普通险情大得多。因此,鼓励社会力量在原有基础上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海上救助工作,会大大提高我国搜救工作的成功率,为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更好的保障。

  “目前,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正在大力发展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智广路介绍,这些志愿者闲暇时,可以进行专业培训,提升救助能力;发生险情后,志愿者编制统一,相关部门可以有效协调事发地附近的志愿者力量,快速、高效地参与搜救行动。

  在2012年参与海上搜救社会力量奖励名单中,石塘海上平安民间救助站、珠海市金湾区三灶渔民自救队、商丘市水上义务救援队、保定市水上义务搜救队等海上救助志愿者队伍榜上有名,他们出色地完成了多起海(水)上搜救应急工作,挽救了上百名遇险人员。目前,浙江、福建、江苏、湖北等多地已经建立起志愿者队伍,而中国海上搜救中心也在启动相应程序,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组织社会搜救力量科学、高效地实施救助。

  目前,《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关于加强非水网地区水上搜救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均对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海上救助作出明确规定。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江苏省出台的相关海上搜寻救助条例也加强了对社会力量参与海上救助的重视程度。全国范围内,更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海上救助的相关立法呼之欲出。

  提高社会搜救力量专业化水平

  社会力量在我国海(水)上搜救工作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但是,作为非专业的救助力量,社会救助难免存在不足。不少渔民在实施海上救助的同时,面临着救助设备落后、救助措施不科学的窘境。智广路说:“要进一步提升我国海上搜救成功率,提高社会搜救力量的专业化水平,给他们提供更为专业的指导和培训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目前,各地都在进行相关探索。”

  以山东为例,为提升社会救助力量的救助能力,山东省海上搜救中心组织专业人士,对辖区内的社会船舶进行了救助基本常识、紧急抢救措施、与救助飞机配合等技能的培训,大大提高了社会力量的专业化水平。此外,为提高社会力量的应急救助设备条件,山东省海上搜救中心还为辖区内一些装备落后的船舶提供了资金支持,为其配备救生圈、抛绳器等应急设施,构建应急信息网。

(来源:中国交通报 记者/冯世栋)




中国船东互保协会
版权所有:中国船东协会  技术支持: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56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