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质化建设难题有待破解
2014-02-24 10:40:32
国际航运中心热潮也引发不少人对于重复建设,以及我国能否建成类似伦敦、新加坡等世界级航运中心的担忧。全国政协委员、原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表示,中国正在建设和准备建设的国际航运中心非常多,但受制于行政手段等限制,许多船舶却要到韩国釜山港中转。“世界级的中心建不起来,却耗费了大量资源。”
张军认为,如果从国土面积来讲,即使中国拥有十多个自贸区也不算多,但关键是每个自贸区要依靠区位优势,形成差异化发展,譬如偏重于服务贸易、货物贸易、金融等。
真虹表示,现在各地航运中心建设存在一定趋同性。沿海各个航运中心在制定规划、发展目标时,大同小异,定位不够明确。这将影响航运中心的持续发展,导致分散资源,影响航运中心要素的集聚。同时各个航运中心也不能建成符合各自定位的航运中心。合理定位、错位发展、合理补充将是未来航运中心建设很重要的一点。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与伦敦、新加坡等知名航运中心相比,也确实还存在一定差距。周德全介绍,目前在硬件环境方面,上海拥有的港口设施、集装箱货物吞吐量、港口装卸服务等基础性航运服务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其差距更多是在高端航运服务业,比如航运金融、航运保险、公估等,以及航运企业发展的软环境上,如相关的法律、知识产权保护等。这不是靠大规模的投资推动的,而是需要非常自由便利的发展环境来引导,而这些正是需要通过上海自贸区的体制机制创新来进一步突破。
真虹指出,在海运企业和海事机构向亚洲转移时,没有选择上海,而是偏向新加坡,主要是因为在法律环境上,新加坡具有健全、强大又稳定的司法体系;在金融方面,新加坡实现货币可自由兑换,并且具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船舶交易提供融资支持;在税收政策上,新加坡航运税采取的是吨位税制度,费率非常低。在自贸区的下一步政策推进中,上述制约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短板”都将逐步突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将迎来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外企业享有区内贸易自由、人员进出自由、货物进出自由、货币流通自由、货物存储自由等五大权益。
(来源:中证网-中国证券报)
版权所有:中国船东协会 技术支持: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56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