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业该往哪儿“转舵”?

2014-05-12 12:21:49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日前表示,受全球经济回暖和政府的政策影响,中国造船业已经渡过5年的低迷期,正走上复苏的道路。然而,造船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批大型船企正经历着深度调整。

    从盈利到亏损的龙头企业

    从全国造船业看,环渤海湾的大连,珠江口的广州,长江口的上海和江苏的扬州、南通、泰州等都是船舶工业重镇。大连、广州、上海以国有船厂为主,而江苏以民营船厂为主,体制机制更灵活。船舶行业的产能,以江苏省为最大。

    曾几何时,熔盛重工在江苏省级文件中多次提到,作为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其主营业务造船业和海洋工程,成为江苏应对金融危机时企业逆势而上的典型。

    按截至2010年8月1日总订单的载重吨计算,熔盛重工是中国第二大造船厂、中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厂,并拥有中国最大的造船基地,手持船舶订单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同时也是生产超过30万载重吨超大型矿砂船的全球市场领导者。

    对比2005年成立到2010年在香港上市那7年的快速崛起期,当下下降的趋势来得更快。到2013年,熔盛重工营业收入13.4亿元人民币,同比2012年减少83.1%,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利润亏损86.8亿元,而2012年为5.7亿元亏损。

    业界认为,中国造船业遭遇当下危机一个最大原因是产能过剩。对此,江苏去年年底提出,用2-3年的时间,压缩全省船舶产能1000万载重吨——相当于2012年全省造船完工量的45%。

    回过头来,中国造船业近10年来快速崛起的道路较为清晰:以较低成本特别是人力资本优势和相当水平的技术保障,将世界范围内的造船订单迅速抢到手,一定程度上挤压日本韩国等世界造船大国的产业。

    但国内不少大型船企推行的“低首付”甚至“零首付”,加之大型船舶作为一个商品其制造周期较长,造船业资金短缺的问题由此而来。

    “高大上”已现一窝蜂隐忧

    近日,中集来福士海阳基地,世界上第二座第七代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正在紧张建造中。目前,全球作业水深超过3600米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只有5座,其中3座为中集来福士承建。

    看起来实力雄厚,但过去4年中,中集来福士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中集来福士依然亏损2.97亿元。即使国内最大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可是,中船重工、中船集团等国内大型船舶企业仍然纷纷向海工领域转型。

    与海洋工程装备类似的,还有游艇制造,中集来福士、京鲁船业等企业均表示了发展游艇的强烈意愿。一时间,海洋工程装备和游艇这两个看起来“高大上”的领域硝烟弥漫。

    然而,目前低端海工领域竞争激烈,在高端海工领域,大部分企业很难成功。业内人士坦言,中国的船舶工业长期处于被配套、被整合的地位,相当一批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如果不能高端切入,海工等领域将重演传统船型领域的覆辙。

    企业“转舵”,突破新思维

    近期,针对船舶行业,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各省市层面,都在密集出台政策措施。

    2013年8月,国务院《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提出,要严控新增产能,整合优势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之后,工信部发布通知称,为进一步加强船舶行业管理,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加快结构调整,提升技术水平,促进转型升级,制定发布《船舶行业规范条件》。

    不过,对于造船业来说,化解过剩产能任务艰巨,仅仅依靠政府政策的“约束”,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企业自身谋划转型之路才是取胜之道。

    落实到企业,如何“转舵”?海工领域无疑是最具吸引力的产业转移“新阵地”,但船企一窝蜂向海工领域转型的隐忧不能忽略,当众多造船企业转向海工装备制造,过两年很可能又会出现类似造船业的产能过剩情况。

    其实,对于船企来说,还有很多选择:渔业、行政执法、应急救援等领域船舶装备的国内需求潜力也十分大;收购、并购有特色的企业,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捷径;利用“空窗期”进行软硬件升级,向“高精尖”发展,也将为企业调优产能布局。

    总的来说,单纯依靠产能的加减法,中国造船业的竞争力难以实现质的飞跃,必须引入新的战略思维,在新的产业战略思维指导下,通过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与产业链配套的逐步完善,中国造船业才能真正提升国际竞争力,走上持续稳健的发展之路。

    (来源:中国水运报  文/黄伟)
 



中国船东互保协会
版权所有:中国船东协会  技术支持: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56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