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央企结盟推负运费 中日航线货主向航交所求救

2014-06-23 10:53:27

“负运费”缘何重现中日航线

航运央企“结盟”引发价格战,货主、货代、班轮公司上书航交所“求救”

以马士基为首酝酿组建的P3联盟,刚刚被中国商务部的反垄断审批否决,但国内三大央企航运巨头史无前例的“结盟”,却令中日航线上的恶性竞争愈演愈烈。

“目前,上海到日本市场的运价已经跌到了-500美元/TEU(20英尺标准集装箱),连云港[-0.98% 资金 研报]、青岛到日本的运价更是跌到-650美元/TEU,天津、大连、威海、烟台到日本的运价也跌到-580美元/TEU。”一家从事中日航线运营的航运公司高层昨天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透露。

上述人士表示,“负运费”的反常现象,缘于上个月三家央企航运公司在中日航线上的“结盟”并且增加运力投放,导致中日航线上的供需平衡被打破,价格战已经打了一个月。

如今,鉴于“负运费”怪象的重现,本来就利润微薄的中日航线上的很多货主、货代、班轮公司已经联名上书上海航交所“求救”。

“负运费”怪象溯源

上个月,隶属于中远集运、中海集运[0.48% 资金 研报](601866.SH)和中国外运(00598.HK)的泛亚航运、浦海航运与中外运集运公司,在上海低调签约,约定在中国—日本集装箱运输市场上开展合作。

自5月上旬起,三方在华北、华东地区的重要港口至日本关东—关西—九州航线上,以共同投船并互换舱位的形式进行合作经营,拓宽航线覆盖面、增加班期密度。

这也是此前以竞争为主的三方首次携手进行深度合作。不过,选择的合作线路,并不是欧美等主要的远洋干线,而是基本只有中国企业在经营的中日航线。

据记者了解,从上月初开始,三家就联合陆续在上海、青岛、大连始发到日本的航线上增加了各1000TEU以上的运力投放,目前,三家在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到日本航线市场的份额已经分别占据了约39%、50%、47%和26%。

在此之前,中日航线主要由国内航运企业经营。除了海丰国际、中通海运、共同海运、上海锦江航运等几家民营或者地方航运企业,中远和中外运也有少数的运力投放,中海则主要采用购买共同海运航线上的舱位形式经营。

由于中日航线线路短,船舶周转周期短,行业进入门槛低,船公司常常大打“价格战”。

有知情人士对本报表示,前几年的价格战迫使一些亏不起的小航企退出了中日航线,而日本的航运企业根本看不上这个市场,而是去抢占利润空间更大的远洋航线,现在中日航线就剩下国内企业“窝里斗”,直到近期三家“结盟”后,形势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

“三家结盟增加运力后,以往的供需相对平衡被打破,很多企业开始恐慌性降价,现在各家给代理的报价每天都在降,每天都在亏钱,再跌下去,即使加上征收的各种附加费,价格都很难转正了。”上述航运企业高层对本报记者称。

他还表示,由于央企在资金、融资方面的优势,最先退出市场的绝对不会是亏得起的央企,最终在中日航线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三家央企的份额越来越大,不过依然还会有后来者不断加入,继续拼价格。
(来源:凤凰网)




中国船东互保协会
版权所有:中国船东协会  技术支持: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56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