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新、中海工产业优势对比
从韩国来看,良好的船舶工业基础,以及完善的船舶产业链为其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基础。同时,韩国企业市场嗅觉敏锐,能够正确预判市场发展方向和技术发展趋势。2013年4月,韩国就已选定了海洋装备100项战略技术,并发布了“海洋装备产业技术路线图”,且坚定地进行战略执行。另外,韩国企业具有敢为人先的大胆创新精神,钻井船、LNG-FPSO等世界大量创新性的设计与建造都有韩国企业的影子,他们不但参与了大量的原始创新,而且成为新型装备的引领者和统治者。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韩国特别注重与国际海工总包商合作联合竞标国际工程总包订单,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工程总包能力,还能够提升工程服务的能力。以现代重工为例,他们十分注重发展工程服务能力,积极向运输、安装、海上联调,及项目管理等为一体的服务型供应商转型,不仅可以安装导管架、重力甲板、自升式钻井平台等中浅水设备,也具备对FPSO、FSO、TLP、Spar等深水装备的安装能力,和海底管道的铺设能力。
从新加坡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的优势来看,首先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亚太地区航运中心、亚太地区最大的转口港、国际自由港和集装箱大港、亚太地区海事中心等等头衔为新加坡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世界天然的修船中心。作为航运中心、海事中心和修船中心,新加坡具有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使其完成从修理,到改装,到建造的渐进式发展,成为集建造、修理和改装于一体的海工强国的转变。
其次是兼容并蓄的文化优势。国际化是新加坡的一大特色,同时吸收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这不仅造就了新加坡社会的多元化,更赋予了它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文化,使之成为亚洲的国际大都会。新加坡兼容并蓄的文化融入社会、经济、教育、科技、司法和体制的方方面面,为新加坡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其更容易融入世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据国际海事招聘公司Faststream的调查显示,新加坡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工作迁徙目的地。
第三是其创新型的设计能力。新加坡在海洋平台修理、改装和建造过程中逐渐掌握了设计技术,并形成了自主开发能力,其建造的大量海工装备特别是自升式钻井平台基本采用自主设计。
第四,新加坡产业界与大学形成了极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大学还与行业紧密合作,在开设专业课程的同时直接为企业提供专业培训,并与企业展开多层面的工程合作。同时,企业也积极赞助学校的海工项目研究,派技术人员到大学讲演、开研讨会。通过大学与行业的融合,新加坡培育了大量海工专业人才。其中,新加坡吉宝集团和新加坡国立大学(NUS)投资7500万美元成立Keppel-NUS海工实验室,培养近海工业的工科学生,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接触近海工业并提供获得相关经验的机会。Keppel-NUS海工实验室将为适应未来海洋产业的挑战,将集中于未来系统、未来船厂和未来资源三个主要研究领域研究。此外,新加坡还聚集了全球30 多家在海工领域占主导地位的配套供应商区域总部,也巩固了新加坡海工产业的全球领先地位。从目前形势来看,新加坡两强集体发力大有撼动韩国在钻井船领域霸主地位之势。
还有就是新加坡积极发展海洋工程服务业务。统计显示,2011年以来,OttoMarine、MarcoPoloMarine、KSDrilling、OPUSOffshore、DynamicDrilling等多家船东加大在海工装备订造投资,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运营和工程服务,积极进行产业发展战略转型。
相比较韩国和新加坡,中国在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方面也有较多优势。首先是我国具有较全面的工业基础。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与船舶工业、石油石化、机械制造、钢铁制造、信息电子和材料等息息相关。目前,不仅在上述领域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完整的工业产业体系是韩国和新加坡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其次,中国在浮式液化天然气领域持续获得突破。2014年年初我国接连获得了2座LNG-FRU“交钥匙”工程订单,该LNG-FRU为全球首个驳船装载的浮式LNG再气化装置,由我国负责其工程、采购、建造、安装及海上联调的总包服务。从市场角度上来说,海洋工程项目必将向一站式全球服务的方向发展,我国也需要为未来争抢高附加值订单在此领域积极进行技术储备。同时,我国具有较低的综合成本优势。其中,土地资源,中国土地资源丰富,成本较低,为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提供了基本条件。中国拥有32000公里长的海岸线,其中大陆岸线为18000公里。还有就是劳动力资源较韩国与新加坡来说具有很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再就是海洋油气开发为中国发展海工产业提供了提供了需求支撑,中国在自升式钻井平台领域形成了国际竞争力。目前,中国已有10多个企业进入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领域,并在国内外市场取得大量自升式钻井平台订单,已经成为国际市场十分重要的一支力量。
进入21世纪,海洋油气开发步入了深海时代。特别是2005年以来,深海开发装备的新增需求和浅海开发装备的更新需求,为中国海工装备产业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对此,国家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制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国际市场份额达到20%;到2020年,年销售收入达到4000亿元以上,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国际市场份额达到35%以上。如此巨大的市场诱惑,必将会推动市场竞争升级。那么,对于我国海工企业来说,究竟该如何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呢?
中船重工集团第七一四研究所所长李彦庆表示,首先,要选择好“自主”与“合作”的发展道路。新加坡的国情及工业基础状态,决定了它在发展初期可以不追求“自主”,待技术稳定、竞争力形成后,再加强创新。韩国其强大的造船工业及相关产业,决定了它的发展一开始就带有极强的“自主”特点,一切合作均回归到自主发展。而中国的发展,借鉴韩国的道路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即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获得海工业绩与资源,从而实现自主发展。
其次,要提高产业集中度聚集资源。新加坡与韩国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方面几乎呈现出完全的寡头垄断,形成了在海工领域的制造业巨头。我国从造船业散乱竞争中诞生的海工产业,应当走产业集聚发展的道路。当前的竞相发展不能视为是一种好的现象,只会让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再次进入到低价低利的竞争状态中,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还是要提高产业的进入门槛。
第三,要均衡发展。一方面要下大力气解决自主设计能力薄弱的问题。目前国内建造的海洋工程装备多采用国外设计,不仅直接制约市场竞争力,也制约平台的设备选型。政府要在有关的科研项目上安排扶持创新工作,并且推动国内企业与国内外技术力量联合,加速自主设计能力的培育。另一方面解决自主化配套能力不足的问题。要充分利用好国内的大工业基础,推动海洋工程自主配套能力的建设。设备在海工平台中的价值量很高,目前,除部分自主设计的中低端海洋工程装备外,大部分海洋工程装备本土化设备配套率很低,许多不足。
最后,要大力发展海洋工程服务业,解决工程总包、运营中的管理和服务问题。技术支持、管理咨询、金融服务、安装和运营服务等,多与装备的设计开发、建造改装、安全管理以及项目的经济性有关,同时也与业主的运营需求密切相关。发展海洋工程服务业,为装备的集成化、高端化和企业应对市场变化提供更好的环境。
来源:中华航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