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打开一道门 浦东力建国际航运中心“黄金枢纽”

2014-09-09 08:55:10
从传统的货物资源配置,向现代版的综合资源配置转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一系列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国际化制度改革推动下,更多全球航运资源看好浦东,为浦东航运业发展带来新一轮的机遇。
未来,浦东将拥有更多的“全球航运资源配置权”、“国际航运市场话语权”。
□本报记者 杨珍莹浦东报道
最强大脑打造“黄金枢纽”
每天一早,在浦东大道981号上海浦东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内的上海航运交易所信息中心就开始忙碌起来,全球各地的船舶、贸易等企业都会将自己的运价信息汇总到这里,1500平方米的办公空间内,上海航运交易所信息中心主任姚伟福带领着50名专业人员快速分析。
下午三点前,国内唯一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和中国沿海(散货)运价指数(CBFI)发布,下午5点,中国进口原油运价指数(CTFI)和中国进口干散货运价指数(CDFI)再次发布。
以上发布的各类航运运价信息已覆盖集装箱、干散货、原油三大远洋运输领域,让上海由此跻身世界级航运信息中心之列。“这些指数的发布不仅填补了中国在大宗商品运价指数等方面的空白,同时也是提升我国航运定价权和影响力的突破口。”姚伟福表示。
上海要建设现代国际航运服务中心,急需解决的发展重心到底是什么?围绕航运主业而形成的现代航运服务产业无疑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世界级的航运中心,就是全球航运业务高度集中的城市。伦敦被称为世界航运中心的唯一理由,也正是因为那里是诸多重要航运领域的集中地。
手握大量物流、贸易企业,脚踏深水码头、航道等众多优质航运资源,对于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已居全球排名双第一的上海来说,如果没有发达的高端航运服务业这颗“智慧大脑”,就难以真正成为一个配置全球资源的“国际航运中心”。
“上海发展国际航运中心的优势很明显,主要在硬件。瓶颈也很明显,主要在软件。”浦东航运“百人计划”专家、伦敦海事服务协会大中华区总代表张兵华坦言,浦东航运发展的关键在于高端要素的集聚,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打造。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在上海浦东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内,已聚集了各类航运要素机构,可以提供包括航运服务、海事登记、航运人才、航运信息、港航管理等众多高端航运服务,一个业态丰富、配套健全的国际航运信息“黄金枢纽”在浦东露出了轮廓,这个服务平台就像是浦东大道上的引擎,驱动整条线上的航运服务产业集群。
首批入驻上海浦东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的单位之一——上海海事局政务中心浦东分中心今年9月还将首次开放船员服务簿个人申请项目,以此更好地贴近服务浦东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
立足世界舞台的“浦东声音”
最近,国际海事教师联合会主席、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金永兴很忙碌,作为国际海事教师联合会在全球范围内唯一的常设机构,第四家以上海浦东作为长期发展基地的重量级国际航运功能机构——国际海事教师联合会,今年向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建议的四个提案中,有两个已经被采纳。
金永兴带领团队目前正在编写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的航海教程修改,预计10月底交稿。一旦完成,这将是首个由中国人为主席的非政府性组织机构所编写的英文航海教程。
“以往都是英国人编写的,正因为我们发现了不足,也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所以被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认可,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金永兴兴奋地向记者表示。
据悉,关于审核示范课程机制等提案目前也已经上报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正等待批复中。
开发开放前的浦东,还在默默无闻的时侯就是船舶、航运、航道、疏浚和海事等实业、咨询、教育、科研和服务等机构集聚的地方。从陆家嘴码头起,沿浦东大道一直布局到庆宁寺乃至东沟,延绵10多公里,尤其是在源深路到杨浦大桥一段更是高等级机构集中之地。
去年2月25日,是一个值得浦东航运人纪念的日子,全球最大的航运组织——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BIMCO)上海中心正式落户浦东。此前,上海尚没有国际代表性和国际公认的国际航运组织入驻,在国际航运标准和规则制定时也很难听到“中国声音”。
但随后,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美国保赔协会、帝凯海运集团、中外运集团航运事业部等一批“好声音”逐步落户浦东,如今,浦东仅洋泾地区就拥有高端航运服务类企业、机构近400家及众多国际一流的航运科研机构。目前,列入2014年上海市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重点工作的上海亚洲船级社中心和中国贸促会上海海损理算中心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上海亚洲船级社中心正式得到市主管部门批复同意,即将落户浦东陆家嘴地区。
“浦东航运声音”正逐步走向世界舞台,被认可、被接受。
自贸区打开一道门浦东迎客
伦敦、新加坡、中国香港等世界著名的国际航运中心都致力于保持和发展其现代航运服务产业位于全球的优势,在整体规模和功能上形成了具有绝对国际竞争力和产业优势的航运服务要素集聚。
上海,虽然领先国内航运中心建设,然而放眼全球,在现代航运服务产业要素集聚发展上尚有诸多不足,在航运保险、仲裁等高端航运服务领域更是有很大发展空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无疑像一阵春风,吹暖了浦东高端航运要素的跨越,自贸区的改革红利打开了一道“市场开放”的大门,而浦东,已经做好开门迎客的准备。
截至8月底,通过浦东航运办等部门的牵线搭桥,上海润元船舶管理有限公司、海工船舶管理(上海)有限公司、马士基船务管理咨询有限公司3家外商独资船舶管理企业已完成落户,来自德国、新加坡、香港的其余6家国际船管企业正在办理工商注册过程中。
对此,泰昌祥轮船(香港)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卢永智认为,外资船管的放开,将让浦东成为更为国际化的航运中心核心区所在。“航运中心不能单单看港口数据等,而是要看能给国际航运企业带来多少便利,自贸区的改革红利,无疑将辐射浦东,带来更优秀的营商环境。”卢永智表示。
此外,航运保险、海事仲裁等以往困扰着上海的瓶颈,也正在逐步从浦东开始延伸打破。
在航运保险方面,官方数据显示,上海海上保险保费收入仅占全球1%,与伦敦、新加坡等国际公认的国际航运中心城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显然,若缺失了航运保险等航运金融的支持,上海就无法成为国际航运中心。
今年5月,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的通知》。乘上海自贸区发展的大势,《通知》三项举措主打简政放权、聚焦航运保险及再保险等领域,内容直指上海自贸区保险市场发展的核心问题——机构、产品及人才。
记者了解到,浦东航运办正积极承接自贸区利好措施,在上海保监局的支持下推动航运保险产品及条款创新、自贸区航运保险发展等一揽子航运创新项目,吸引航运保险运营中心进驻浦东,带动高端航运要素集聚。
据悉,日前华泰财险已成为第一家落户自贸区的航运保险运营中心。此外,全球13家保赔保险企业中的美国保赔协会已在浦东成立国内首家保赔协会管理公司。今后,将进一步争取北英保赔保险协会、嘉德保赔协会、SKULD保赔协会等其他重量级国际保赔保险机构落户浦东新区。
综合配套改革聚焦突破,以波罗的海航运公会上海中心为代表的外资非政府航运组织登记在浦东实现突破。以马士基航运经纪项目落户为推动的航运经纪注册登记成功拓展至浦东。目前,结合工商制度改革的全市第一家航运经纪先照后证,也有望在新区率先突破。同时,船用保税油市场经营管理办法在浦东推动下已进入国务院发文程序,标志着浦东航运产业链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突破和示范引领。
浦东:未来想象空间很大
“制度上的东西,把发展给限制住了。可以尝试在洋泾这类航运要素集聚的地方把政策培育起来。”上海航运经纪人俱乐部秘书长刘巽良曾建议,在浦东搞一个航运服务业的特区,特在环境要类似香港。而洋泾地块无疑是合适的。
记者日前从浦东新区航运办了解到,浦东新区计划在洋泾和陆家嘴分别成立两大航运产业基地,以规模化承接上海自贸区的溢出效应。据浦东新区航运办副主任林伟君透露,根据规划,两大航运产业基地包括洋泾国际航运创新试验区及上海国际航运产业基地。
目前,浦东航运办与陆家嘴管委会、洋泾街道建立三方工作推进机制,联合服务企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洋泾航运”品牌,为承接航运企业自贸区内注册、区外经营提供发展空间,吸引优质航运企业和机构集聚洋泾。
而上海国际航运产业基地则将偏重船舶融资、航运保险、航运租赁、航运结算等。针对上述航运产业发展规律和特色,浦东航运办正对接伦敦海事服务协会等国际组织,借助市场力量,在新区打造高端航运要素一站式服务发展平台,推动产业链相关要素集聚商务办公,全面降低经营成本,有效促进行业要素业务拓展、信息交流、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产业基地项目建设落户陆家嘴地区。
据悉,一期项目力争于2015年上半年在陆家嘴地区揭牌运营,吸引百力马ACM航运经纪公司、英国皇家特许船舶经纪协会、伦敦海事服务协会等国际机构集聚,致力打造国际化信息交流中心及一站式航运行业服务综合体。
有着多年从业经历的英国皇家特许仲裁员协会仲裁员林江,提出了更为细致的建议,“航运的配套服务业细分有25种市场,比如船检、货检、公估,部分在浦东已有一定集聚,但比较分散。能否在浦东集聚?又比如国际保赔保险,可否发展离岸或在岸的保赔保险?”
浦东航运,未来的潜力无法估量,而有多少潜力可挖,值得期待与想象。
来源:人民网



中国船东互保协会
版权所有:中国船东协会  技术支持: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56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