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建设再启航
2014-10-28 09:48:56
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建设全面启动
自9月25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以下简称《走廊规划》),近一个月时间,沿线11省市纷纷布局长江经济带建设,打造我国经济新轴线。
《指导意见》将长江经济带定位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打造“中国经济脊梁”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生机勃勃。中国继沿海开放开发取得巨大成功之后,沿江开发地位更加凸显。
全长6300余公里的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内陆河,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长江沿岸数百条支流辐射南北,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
长江货运量目前已位居全球内河第一。2013年,长江干线货运量达19.2亿吨,连续9年排世界内河货运量第一,紧随其后的是美国密西西比河和欧洲莱茵河。
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公布的数据,长江经济带所覆盖的11个省市区GDP总量接近26万亿元,占GDP总量的41.2%。因此,分析人士指出,将长江经济带纳入一体化的通盘考虑,将形成国家经济地理的新布局,实现在更大空间下的资源流动和配置的新突破。
长江区域的天然特点和沿岸省份多年的经济优势,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此前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未来长江经济带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轴线和支撑。
去年11月9日,在武汉参加首届长江经济支撑带合作论坛的全国各地的多位专家学者认为,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正在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战略中心, “长江经济支撑带是带动东、中、西部整盘复兴的全局战略,有望成为继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带之外的第二条支撑带,真正成为"中国经济脊梁"。”
事实上,长江经济带的概念从构想提出到成为国家战略,已有30年历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有“一线一轴”的战略构想,所谓“T”型经济,其中,一线指沿海一线,而一轴即长江流域。
上世纪90年代,国家又提出“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战略构想。2005年,长江沿线七省二市在交通部牵头下签订了《长江经济带合作协议》。2014年,“打造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写入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上升为国家战略。
“长江经济带是继中国沿海经济带之后,最具有竞争力和活力的第二大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上最重要的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徐宪平在去年到交通部长江航道局调研时如此说道。
“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有利于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能够缩小我国东中西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这也必然会影响整个东中西部经济的发展,推动经济走上协调发展的轨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专家徐逢贤表示,目前,上海、江苏和浙江的产业结构优化的速度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型产业发展也相当快,使得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这必将影响并促进整个东中西部的创新型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李克强总理4月28日在重庆主持召开11省市区负责人座谈会指出,建设长江经济带,就是要构建沿海与中西部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新棋局,通过改革开放和实施一批重大工程,让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的产业和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要素流动起来、市场统一起来,促进产业有序转移衔接、优化升级和新型城镇化集聚发展,形成直接带动超过五分之一国土、约6亿人的强大发展新动力。
连接东西五大城市群
《指导意见》中提出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定位之一是: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作为国家战略,新型城镇化也将在长江经济带得到进一步推进。
《指导意见》重点提及了五大城市群的发展。包括优化沿江城镇化格局,提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国际竞争力,培育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促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推动黔中和滇中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科学引导沿江城市发展,强化城市群交通网络建设,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根据《指导意见》,未来长三角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充分发挥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龙头作用,加快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建设;提升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区的国际化水平;推进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和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
在长江中游方面,《指导意见》提出,通过增强武汉、长沙、南昌中心城市功能,促进三大城市组团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协作、城市互动合作。
而在长江上游,《指导意见》要求提升重庆、成都中心城市功能和国际化水平,发挥双引擎带动和支撑作用。
除了上述三大引擎之外,还有两个次一级的引擎。《指导意见》提出,要推动黔中和滇中区域性城市群发展。
针对黔中城市群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增强贵阳产业配套和要素集聚能力,重点建设遵义—贵阳—安顺主轴带,推动贵安新区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重要的能源资源深加工、特色轻工业和民族文化旅游基地,推进大数据应用服务基地建设,打造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对滇中经济区,《指导意见》提出提升昆明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中心城市功能,重点建设曲靖—昆明—楚雄、玉溪—昆明—武定发展轴,推动滇中产业集聚区发展,建设特色资源深加工基地和文化旅游基地,打造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核心区和高原生态宜居城市群。
不过,从区域发展来看,长江经济带自东向西的发展本身并不均衡。长江经济带既覆盖了像江浙沪这些发达地区,也包括了像云南和贵州等相对落后的一些地区,经济发展非常悬殊。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而溯长江而上,最西部的贵州人均GDP则只有3000多美元。
多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分析人士指出,长江经济带建设只有以一体化通盘考虑,提高基础投资的规模效应,发挥产业衔接和生产要素结构的互补效应,打造统一市场,才能有望形成一个开放融合、分工协作的新的经济生态系统。
“将这11个省市区之间从表面看这种GDP的悬殊本身恰恰意味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一个比较优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马庆斌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制定一个更加科学的规划,尤其是,在更高层面上形成一个省与省之间、或者部委之间的协调发展机制以更快的动作来推进这一项工作,显得尤其重要。
发挥长三角的“龙头”作用
在作为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上,《指导意见》指出,要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发内生发展活力。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继续完善长三角地区合作协调机制,加强专题合作,拓展合作内容,加强区域规划衔接和前瞻性研究,努力促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
长江经济带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最聚集的地方,中国城区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有12个,而长江流域就有5个。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认为,长江经济带在全国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未来将重点开发的区域就有成渝城市群、武汉城市群、江淮城市群、滇中地区等重点工业化、城镇化的地区。
针对长江沿岸城市群发展,《指导意见》多次强调了上海的龙头作用,要求促进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充分发挥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龙头作用,加快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建设等。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目前已有一定影响力,且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也居位国际前列,同时上海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上也有新的发展,这三项具有良好的带动作用,将推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地区的发展。”徐逢贤认为,这也必然使长江经济带吸引外资的力度更强,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具体措施方面,《指导意见》还明确要发挥上海对沿江开放的引领带动作用,增强云南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功能,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互动,推动对外开放口岸和特殊区域建设,构建长江大通关体制。
9月19日,李克强在上海自贸区外高桥物流中心有限公司考察时,肯定当地启运港退税、通关一体化等改革,并现场要求有关部门负责人研究推广,把沿线的内陆港口都带动起来。李克强认为,上海是长江黄金水道的龙头,龙头舞起来,龙身才能摆起来,带动长江经济带加速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份上海启动了新一轮城市规划,分析人士指出,从长江经济带角度考虑,也可以将上海与江苏的很多城市和设施进行衔接,唱好长江经济带东段或者下游的文章。
值得一提的是,《指导意见》还要求培育全方位对外开放新优势。包括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外开放引领作用,建设向西开放的国际大通道,加强与东南亚、南亚、中亚等国家的经济合作,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全面提升长江经济带开放型经济水平。
长江经济带打造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9月25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还一并印发了《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以下简称《走廊规划》)。在这两份文件中,国务院提出加快打造长江黄金水道,扩大交通网络规模,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强化各种运输方式衔接,提升综合运输能力,到2020年,建成横贯东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便捷高效的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据记者了解后,文件下发一个多月,沿江部分省份发改部门已在制定相关落实细则,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以及长江航道局相关人士也均表示正在制定相关落实工作方案或细则。
“黄金水道”功能应充分发挥
《指导意见》指出,长江是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
公开资料显示,长江货运量目前已位居全球内河第一。2013年,长江干线货运量达19.2亿吨,连续9年排世界内河货运量第一,紧随其后的是美国密西西比河和欧洲莱茵河。
根据长江航务管理局、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等部门的研究数据,长江提供了中国36.5%的水资源、48%的可开发水电资源、52.5%的内河通航里程,是连接中国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2014年前后,长江上游过闸货运量达到1.5亿吨。但是仅仅重庆一地2015年工业总产值将达到2万亿,将产生 1.8亿吨的水运量。
《指导意见》提出了七项重点任务,其中一项是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增强干线航运能力,改善支流通航条件,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扩大三峡枢纽通过能力,健全智能服务和安全保障系统,合理布局过江通道。
此前4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重庆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此前一天的4月27日,李克强在重庆万州港乘船考察长江黄金水道,与有关部门负责人共商长江黄金水道未来发展大计并表示,长江黄金水道是贯通东中西部、通航能力最强的航道,要用黄金水道串起长江经济带“珍珠链”。
“水运价格远远低于铁路、公路价格,而且又节能环保,而长江又是贯通东西部、通航能力最强的航道。”李克强4月27日在重庆考察时表示,要充分认识长江航运的独特优势,发掘黄金水道的巨大潜力。
6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部署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打造长江经济带,提出要发挥长江黄金水道“运量大、成本低、节能节地”的独特优势,抓好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
本次国务院规在《走廊规划》中提出,要全面推进长江干线航道系统化治理。加快实施重大航道整治工程,充分利用航道自然水深条件和信息化技术,进一步提升干线航道通航能力。下游重点实施12.5米深水航道延伸至南京工程;中游重点实施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抓紧开展宜昌至安庆段航道工程模型试验研究;上游重点实施重庆至宜宾段航道整治工程,研究论证宜宾至水富段航道整治工程。
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长江经济带将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指导意见》提出七项重点任务中的第二项是,长江经济带要形成快速大能力铁路通道,建设高等级广覆盖公路网,推进航空网络建设,完善油气管道布局,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发展多式联运。
《走廊规划》对整个长江经济带的交通建设做出了规划,其中罗列了沿江11省市包括航道、港口、铁路网以及高速公路网等诸多重点项目。其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长江沿线将建成横贯东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便捷高效的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建成畅通的黄金水道。形成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龙头、长江干线为骨干、干支流网络衔接、集疏运体系完善的长江黄金水道,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2万公里。
建成高效的铁路网络。形成以沿江、沪昆高速铁路为骨架的快速铁路网和以沿江、衢(州)丽(江)、沪昆铁路为骨架的普通铁路网。
建成便捷的公路网络。形成以沪蓉、沪渝、沪昆、杭瑞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国家高速公路网和覆盖所有县城的普通国道网,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建成发达的航空网络。形成以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和重庆、成都、昆明、贵阳、长沙、武汉、南京、杭州等区域航空枢纽为核心的民用航空网。
基本建成区域相连的油气管网。形成以沿江干线管道为主轴,连接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油气管网。
基本建成一体发展的城际交通网。形成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等为骨干的城际交通网,实现中心城市之间以及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1~2小时交通圈。
根据规划,长江上游重庆的建设量引人注目。在长江干线新建过江通道规划重点项目中,重庆将建27座,数量居各省之首。此外,在快速铁路规划重点项目中,与重庆相关的快速铁路有5条,数量也居各省之首,占总体建设数量的近1/4。
值得注意的是,在保障条件方面,上述两份文件都明确指出,要深化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其中特别提到,创新交通发展投融资方式,进一步完善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的投融资机制。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铁路发展基金募集规模,优化结构和投向。这也意味着,要盘活长江经济带,保障建设资金,推动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极其重要。
来源:中华航运网
自9月25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以下简称《走廊规划》),近一个月时间,沿线11省市纷纷布局长江经济带建设,打造我国经济新轴线。
《指导意见》将长江经济带定位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打造“中国经济脊梁”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生机勃勃。中国继沿海开放开发取得巨大成功之后,沿江开发地位更加凸显。
全长6300余公里的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内陆河,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长江沿岸数百条支流辐射南北,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
长江货运量目前已位居全球内河第一。2013年,长江干线货运量达19.2亿吨,连续9年排世界内河货运量第一,紧随其后的是美国密西西比河和欧洲莱茵河。
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公布的数据,长江经济带所覆盖的11个省市区GDP总量接近26万亿元,占GDP总量的41.2%。因此,分析人士指出,将长江经济带纳入一体化的通盘考虑,将形成国家经济地理的新布局,实现在更大空间下的资源流动和配置的新突破。
长江区域的天然特点和沿岸省份多年的经济优势,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此前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未来长江经济带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轴线和支撑。
去年11月9日,在武汉参加首届长江经济支撑带合作论坛的全国各地的多位专家学者认为,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正在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战略中心, “长江经济支撑带是带动东、中、西部整盘复兴的全局战略,有望成为继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带之外的第二条支撑带,真正成为"中国经济脊梁"。”
事实上,长江经济带的概念从构想提出到成为国家战略,已有30年历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有“一线一轴”的战略构想,所谓“T”型经济,其中,一线指沿海一线,而一轴即长江流域。
上世纪90年代,国家又提出“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战略构想。2005年,长江沿线七省二市在交通部牵头下签订了《长江经济带合作协议》。2014年,“打造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写入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上升为国家战略。
“长江经济带是继中国沿海经济带之后,最具有竞争力和活力的第二大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上最重要的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徐宪平在去年到交通部长江航道局调研时如此说道。
“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有利于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能够缩小我国东中西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这也必然会影响整个东中西部经济的发展,推动经济走上协调发展的轨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专家徐逢贤表示,目前,上海、江苏和浙江的产业结构优化的速度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型产业发展也相当快,使得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这必将影响并促进整个东中西部的创新型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李克强总理4月28日在重庆主持召开11省市区负责人座谈会指出,建设长江经济带,就是要构建沿海与中西部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新棋局,通过改革开放和实施一批重大工程,让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的产业和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要素流动起来、市场统一起来,促进产业有序转移衔接、优化升级和新型城镇化集聚发展,形成直接带动超过五分之一国土、约6亿人的强大发展新动力。
连接东西五大城市群
《指导意见》中提出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定位之一是: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作为国家战略,新型城镇化也将在长江经济带得到进一步推进。
《指导意见》重点提及了五大城市群的发展。包括优化沿江城镇化格局,提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国际竞争力,培育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促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推动黔中和滇中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科学引导沿江城市发展,强化城市群交通网络建设,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根据《指导意见》,未来长三角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充分发挥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龙头作用,加快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建设;提升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区的国际化水平;推进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和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
在长江中游方面,《指导意见》提出,通过增强武汉、长沙、南昌中心城市功能,促进三大城市组团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协作、城市互动合作。
而在长江上游,《指导意见》要求提升重庆、成都中心城市功能和国际化水平,发挥双引擎带动和支撑作用。
除了上述三大引擎之外,还有两个次一级的引擎。《指导意见》提出,要推动黔中和滇中区域性城市群发展。
针对黔中城市群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增强贵阳产业配套和要素集聚能力,重点建设遵义—贵阳—安顺主轴带,推动贵安新区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重要的能源资源深加工、特色轻工业和民族文化旅游基地,推进大数据应用服务基地建设,打造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对滇中经济区,《指导意见》提出提升昆明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中心城市功能,重点建设曲靖—昆明—楚雄、玉溪—昆明—武定发展轴,推动滇中产业集聚区发展,建设特色资源深加工基地和文化旅游基地,打造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核心区和高原生态宜居城市群。
不过,从区域发展来看,长江经济带自东向西的发展本身并不均衡。长江经济带既覆盖了像江浙沪这些发达地区,也包括了像云南和贵州等相对落后的一些地区,经济发展非常悬殊。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而溯长江而上,最西部的贵州人均GDP则只有3000多美元。
多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分析人士指出,长江经济带建设只有以一体化通盘考虑,提高基础投资的规模效应,发挥产业衔接和生产要素结构的互补效应,打造统一市场,才能有望形成一个开放融合、分工协作的新的经济生态系统。
“将这11个省市区之间从表面看这种GDP的悬殊本身恰恰意味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一个比较优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马庆斌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制定一个更加科学的规划,尤其是,在更高层面上形成一个省与省之间、或者部委之间的协调发展机制以更快的动作来推进这一项工作,显得尤其重要。
发挥长三角的“龙头”作用
在作为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上,《指导意见》指出,要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发内生发展活力。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继续完善长三角地区合作协调机制,加强专题合作,拓展合作内容,加强区域规划衔接和前瞻性研究,努力促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
长江经济带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最聚集的地方,中国城区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有12个,而长江流域就有5个。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认为,长江经济带在全国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未来将重点开发的区域就有成渝城市群、武汉城市群、江淮城市群、滇中地区等重点工业化、城镇化的地区。
针对长江沿岸城市群发展,《指导意见》多次强调了上海的龙头作用,要求促进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充分发挥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龙头作用,加快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建设等。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目前已有一定影响力,且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也居位国际前列,同时上海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上也有新的发展,这三项具有良好的带动作用,将推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地区的发展。”徐逢贤认为,这也必然使长江经济带吸引外资的力度更强,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具体措施方面,《指导意见》还明确要发挥上海对沿江开放的引领带动作用,增强云南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功能,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互动,推动对外开放口岸和特殊区域建设,构建长江大通关体制。
9月19日,李克强在上海自贸区外高桥物流中心有限公司考察时,肯定当地启运港退税、通关一体化等改革,并现场要求有关部门负责人研究推广,把沿线的内陆港口都带动起来。李克强认为,上海是长江黄金水道的龙头,龙头舞起来,龙身才能摆起来,带动长江经济带加速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份上海启动了新一轮城市规划,分析人士指出,从长江经济带角度考虑,也可以将上海与江苏的很多城市和设施进行衔接,唱好长江经济带东段或者下游的文章。
值得一提的是,《指导意见》还要求培育全方位对外开放新优势。包括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外开放引领作用,建设向西开放的国际大通道,加强与东南亚、南亚、中亚等国家的经济合作,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全面提升长江经济带开放型经济水平。
长江经济带打造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9月25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还一并印发了《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以下简称《走廊规划》)。在这两份文件中,国务院提出加快打造长江黄金水道,扩大交通网络规模,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强化各种运输方式衔接,提升综合运输能力,到2020年,建成横贯东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便捷高效的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据记者了解后,文件下发一个多月,沿江部分省份发改部门已在制定相关落实细则,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以及长江航道局相关人士也均表示正在制定相关落实工作方案或细则。
“黄金水道”功能应充分发挥
《指导意见》指出,长江是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
公开资料显示,长江货运量目前已位居全球内河第一。2013年,长江干线货运量达19.2亿吨,连续9年排世界内河货运量第一,紧随其后的是美国密西西比河和欧洲莱茵河。
根据长江航务管理局、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等部门的研究数据,长江提供了中国36.5%的水资源、48%的可开发水电资源、52.5%的内河通航里程,是连接中国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2014年前后,长江上游过闸货运量达到1.5亿吨。但是仅仅重庆一地2015年工业总产值将达到2万亿,将产生 1.8亿吨的水运量。
《指导意见》提出了七项重点任务,其中一项是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增强干线航运能力,改善支流通航条件,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扩大三峡枢纽通过能力,健全智能服务和安全保障系统,合理布局过江通道。
此前4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重庆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此前一天的4月27日,李克强在重庆万州港乘船考察长江黄金水道,与有关部门负责人共商长江黄金水道未来发展大计并表示,长江黄金水道是贯通东中西部、通航能力最强的航道,要用黄金水道串起长江经济带“珍珠链”。
“水运价格远远低于铁路、公路价格,而且又节能环保,而长江又是贯通东西部、通航能力最强的航道。”李克强4月27日在重庆考察时表示,要充分认识长江航运的独特优势,发掘黄金水道的巨大潜力。
6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部署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打造长江经济带,提出要发挥长江黄金水道“运量大、成本低、节能节地”的独特优势,抓好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
本次国务院规在《走廊规划》中提出,要全面推进长江干线航道系统化治理。加快实施重大航道整治工程,充分利用航道自然水深条件和信息化技术,进一步提升干线航道通航能力。下游重点实施12.5米深水航道延伸至南京工程;中游重点实施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抓紧开展宜昌至安庆段航道工程模型试验研究;上游重点实施重庆至宜宾段航道整治工程,研究论证宜宾至水富段航道整治工程。
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长江经济带将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指导意见》提出七项重点任务中的第二项是,长江经济带要形成快速大能力铁路通道,建设高等级广覆盖公路网,推进航空网络建设,完善油气管道布局,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发展多式联运。
《走廊规划》对整个长江经济带的交通建设做出了规划,其中罗列了沿江11省市包括航道、港口、铁路网以及高速公路网等诸多重点项目。其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长江沿线将建成横贯东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便捷高效的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建成畅通的黄金水道。形成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龙头、长江干线为骨干、干支流网络衔接、集疏运体系完善的长江黄金水道,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2万公里。
建成高效的铁路网络。形成以沿江、沪昆高速铁路为骨架的快速铁路网和以沿江、衢(州)丽(江)、沪昆铁路为骨架的普通铁路网。
建成便捷的公路网络。形成以沪蓉、沪渝、沪昆、杭瑞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国家高速公路网和覆盖所有县城的普通国道网,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建成发达的航空网络。形成以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和重庆、成都、昆明、贵阳、长沙、武汉、南京、杭州等区域航空枢纽为核心的民用航空网。
基本建成区域相连的油气管网。形成以沿江干线管道为主轴,连接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油气管网。
基本建成一体发展的城际交通网。形成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等为骨干的城际交通网,实现中心城市之间以及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1~2小时交通圈。
根据规划,长江上游重庆的建设量引人注目。在长江干线新建过江通道规划重点项目中,重庆将建27座,数量居各省之首。此外,在快速铁路规划重点项目中,与重庆相关的快速铁路有5条,数量也居各省之首,占总体建设数量的近1/4。
值得注意的是,在保障条件方面,上述两份文件都明确指出,要深化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其中特别提到,创新交通发展投融资方式,进一步完善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的投融资机制。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铁路发展基金募集规模,优化结构和投向。这也意味着,要盘活长江经济带,保障建设资金,推动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极其重要。
来源:中华航运网
版权所有:中国船东协会 技术支持: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56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