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2014-11-04 09:53:25
策划单位:中国交通报社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
策划执行:中国交通报社采编中心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党委办公室
本期专家: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 刘晓彤 孙相军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物流研究所 李弢 张弛
稿件支持: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党委办公室 赵伟
国际通道规划重点项目
建设中缅铁路大理至瑞丽段,中老泰铁路玉溪至磨憨段,中越铁路玉溪至河口段,祥云经临沧至普洱铁路,杭瑞国家高速公路龙陵至瑞丽段,银昆国家高速公路景洪至磨憨段。与中缅油气管道相配套,建设区域干支线及安宁储气库,昆明炼厂成品油外输管道。
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
以航运中心和主要港口为重点,加快铁路、高等级公路等与重要港区的连接线建设,强化集疏运服务功能,提升货物中转能力和效率,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推进港口与沿江开发区、物流园区的通道建设,扩大港口运输服务的覆盖范围。
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充分发挥“渝新欧”、“蓉新欧”、“义新欧”等既有通道作用,优化整合中欧通道国际集装箱班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运输平台。整合航空货运资源,加快发展现代航空物流。推动联运企业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提高联运效率。
——据《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
长江经济带要与“一带一路”衔接互动深度融合
要创新开放模式,促进优势互补,培育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的衔接互动,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开放合作走廊。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长江经济带要按照海陆统筹、双向开放的原则,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建成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要创新开放模式,促进优势互补,培育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的衔接互动,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开放合作走廊。
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度融合
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二者在本质上紧密联系、一脉相承。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在空间上密切相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运输通道大致可分为北、中、南三条。其中,北通道自环渤海地区向西过内蒙古等地,经新疆北部出境至中亚、欧洲;中通道自长三角地区向西过河南、陕西等地,经新疆中部出境至中亚、欧洲;南通道自珠三角地区向西过湖南、重庆等地,经新疆南部出境至中亚、南亚、欧洲等地。中通道和南通道基本覆盖了长江经济带的主要省份。长江经济带侧重以上海等沿海港口为龙头向东开放、以云南等地为桥头堡向西开放,这与“一带一路”推动海陆双向开放也是一致的。
建设长江经济带与建设“一带一路”都是为了应对国内外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为了促进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内陆及沿边开发开放,推动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因此,需要加强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的衔接互动,以长江经济带为先导,推进“一带一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构筑东西海陆双向,沿海、内陆、沿边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一带一路”交通建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支撑
海上丝绸之路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对外贸易运输的主体。海运承担了我国近90%的外贸货物运输量、95%的进口原油和99%的进口铁矿石,有力地保障了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成为沟通国内外的重要桥梁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支撑。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分为西线、南线和东线。西线主要经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沟通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可通达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国家;南线主要通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东线主要由北太平洋航线和南太平洋航线组成,可沟通东北亚、北美洲及南美洲西岸国家。
陆上丝绸之路和跨境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效支撑我国对外经贸往来与合作。我国向西开放主要涉及东南亚、南亚、中亚等地区,与上述三个地区的11个国家接壤,现已开通的主要边境口岸有20余个,跨国陆路运输通道(含公路、铁路、油气管道)已初步形成,从数量看,以公路运输通道为主,跨境铁路有4条。目前每年我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亚国家间的过境客运量达700余万人次,其中公路承担了95%以上,过境货物运输量5200余万吨,其中公路承担了70%以上,国际道路运输在我国西向对外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与上述地区的空中运输通道也已具雏形,基本实现了与周边国家通航。其中,国内枢纽机场除北京、上海、广州外,乌鲁木齐机场已成为面向中亚的空中门户,昆明机场成为面向东南亚的门户机场。
新时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跨国经贸发展需求,我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和“一带一路”建设的交通发展仍任重而道远。一是国际通道运输能力仍需提高,目前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境外口岸公路标准相对较低,与老挝等国家衔接的界河桥存在缺失段或瓶颈段,规划铁路通道建设滞后,与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邻国尚无铁路连通,总体上,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运输保障能力不足;二是国际运输便利化水平不高,跨国运输协定落实不到位,与周边各国在车辆轴重、铁路轨距等方面技术标准不统一,边防、海关、质检等部门管理不协调、管理效率不高;三是信息化、运输安全保障等领域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尚未形成有效的国际运输支持保障系统。另外,受地缘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各国发展需求不同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互联互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
发挥长江经济带优势,构筑跨国立体综合交通网络
长江经济带是构建区域发展新棋局的重要板块,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衔接互动、深度融合,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通过完善海、陆、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和跨境交通运输体系,长江经济带将成为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衔接国内外的开放合作走廊。
一是要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充分发挥上海对外开放的辐射效应、枢纽功能和示范引领作用,与沿江、沿海港口共同构筑辐射内陆广大区域、沟通全球各大港口城市的海上运输通道,深入推进我国向东开放。要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积极促进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加快培育金融、保险、咨询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积极推进沿海港口与东南亚、南亚等周边国家的海上运输合作,实现产业对接与分工,促进相互贸易与投资,完善航运服务网络;大力发展临海、沿江工业,加快港口城市发展,形成一批互补互利,相互促进,各具特色的港口群、产业群和城市群。
二是要发挥云南、新疆的桥头堡作用,建设沟通东南亚、南亚、中亚等地的综合运输走廊,促进我国向西开放。建设孟中印缅通道、中老泰通道和中越通道,进一步完善陆路国际运输通道,加快国内口岸公路建设,同时,通过提供优惠贷款、资源换项目等多种方式帮助周边国家推进口岸公路建设,进一步改善口岸公路交通条件;加快中巴、中老泰、中吉乌等国际铁路通道建设,提升跨境陆路运输通道的服务能力;加快推进澜沧江—湄公河航道整治,建设跨境内河运输通道。进一步培育昆明、喀什等机场的国际门户功能,完善与周边国家的航线网络,构建辐射东南亚、南亚、中亚的空中运输通道;完善口岸换装场站等相关基础设施,提升口岸过境货物处理能力,积极协调口岸办、海关、检验检疫、边防等相关管理部门,改善口岸通关软环境,提升口岸通关能力。
三是要建设国际物流大通道,积极推进国际物流发展。充分发挥重庆、武汉等长江经济带区域中心枢纽的作用,增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撑;加快内地及周边国家物流大通道建设,打造向西开放门户,优化整合向西国际物流资源,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推进多式联运发展,提升和拓展“渝新欧”、“蓉新欧”、“汉新欧”等中欧班列国际运输功能,强化区域物流集聚效应,着力解决国内货源组织不畅以及双向运输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增强我国对中亚、欧洲等地区进出口货物的吸引能力;加强与沿线国家海关的合作,按照“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信息互换”的原则积极开展监管合作,提高运输便利化水平。
四是要建立健全交通合作机制。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涉及宏观经济、外交、商务、财政、金融等多个方面,应在国家层面建立高效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有关重大问题,并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合作机制、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等区域合作机制,加强与周边国家在公路、铁路、港口、海事、内河、陆海联运等方面的合作对话,凝聚共识。在国内层面,应进一步加大区域协调力度,建立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的运输合作协调机制,推动建立统一开放的运输市场体系,促进跨地区、跨部门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升运输便利化水平。
五是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拓展交通合作领域,扩大交通运输“走出去”规模,提升我国交通运输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标准”在海外推广和应用。积极协助交通企业解决在跨国并购、技术转让、市场准入等方面遇到的法律障碍、技术壁垒和歧视性措施,营造公平公正和自由开放的国际竞争环境。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 刘晓彤 孙相军
依托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推进长江经济带物流一体化
长江经济带物流业作为基础支撑性产业,必将在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经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中发挥更为突出的作用,从而迎来加速发展的新机遇。同时,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物流一体化也将取得更好的成效。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要在长江经济带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充分体现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内河经济带。《指导意见》部署,围绕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革发展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和业态,优先发展现代物流、航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随着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物流业作为基础支撑性产业,必将在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经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中发挥更为突出的作用,从而迎来加速发展的新机遇,同时,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物流一体化也将取得更好的成效。
长江经济带建设是推动区域物流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伴随长江经济带区域整体协同发展、体制机制的逐步健全,产业联动和市场空间的拓展,交通互联互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长江经济带物流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是完善综合运输体系,改善运输条件,有利于优化运输结构,降低物流成本。目前长江经济带的交通网络整体仍面临能力不足、结构不完善、综合枢纽落后等问题,限制了区域物流业的发展。《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成“横贯东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便捷高效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形成快速大能力铁路通道、高等级广覆盖公路网,推进航空网络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等一系列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目标,从而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利用。这将显著提升长江经济带整体交通运输服务能力、优化区域运输结构,从而有效地降低运输成本,增强区域发展的竞争力。
二是复合性物流需求“质”和“量”的同步提升,有利于促进物流业加快转型升级,拓展服务空间。长江三角洲地区进一步发挥辐射引领作用,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这必然会使东中西部之间经济交流更加频繁,使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联系更加紧密,人员、物资、资金、信息等要素的互通互动加快,必将带来物流需求的大幅增加。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全面推进,长江沿岸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也对物流服务的能力和质量提出了新的需求。《指导意见》提出要培育世界级的产业集群,打造高水平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同时科学引导沿江城市发展,优化沿江城镇化格局,这些战略任务都需要高质量、现代化的物流服务作为支撑,这种“高质大量”的复合性物流需求,将成为推动物流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动力。
三是全区域系统化合作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塑造统一开放的物流市场。多头管理、区域分割的管理体制是阻碍我国物流业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推进,必然要求东中西部和上中下游各省市建立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区域性合作机制,协同、联动、统筹推进区域市场体系建设,更有效地加强各项规划对接、产业承接、交通设施连接,加强区域战略的协调互动。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加速形成一体化的市场体系,更将有助于形成一体化的物流市场,开创大开放、大市场的区域物流发展新格局。
促进长江经济带物流一体化的工作重点
交通运输在推进物流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和主体作用,依托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交通运输部门在促进长江经济带物流一体化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工作重点。
(一)强化长江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按照整合资源、高效配置的要求,优化长江经济带综合运输基础设施网络结构,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提高基础设施综合效能。
一是加快推进重点物流区域和联通国际国内的物流通道建设及网络建设。大力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着力改善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全面加快内河水运和长江沿线的铁路、民航建设,推进国家公路网建设,提升通道和网络的综合运输能力;强化国际运输通道和口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加快推动物流节点建设。以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为重点,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站场枢纽等物流节点建设,加强长江沿线港口及后方物流园区建设,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与铁路运输线路的衔接;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传统货运站场转型升级和“内陆无水港”、“公路港”、陆路口岸物流园区及邮政、快递作业枢纽建设。
三是优化并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重点推进高等级公路与港口、铁路货运枢纽、大型机场、大型物流园区的衔接。积极促进铁路与主要港口及具备条件的综合物流园区的衔接。
(二)推行先进运输组织方式
按照现代物流一体化运作的要求,以专业化、标准化运载工具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支撑,强化政策引导,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加快发展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促进长江经济带运输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运输组织效率。
一是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深入推进铁水联运、空陆联运,积极发展长江流域滚装运输、驮背运输和江海直达运输;加快推进多式联运设施设备的技术标准、服务规则、政策法规等的无缝衔接;加快培育多式联运承运人,强化长江流域路、港、船、货的信息衔接与共享,统一货运单据与业务信息标准,推动货物运输的“无缝衔接”和“一单制”;加强煤炭、矿石、粮食等大宗物资多式联运体系建设;推进多式联运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完善多式联运有关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
二是加快发展甩挂运输。深入推进甩挂运输试点工作,创新甩挂运输运营模式,促进甩挂运输在多式联运中的应用。开展长江沿线重点区域滚装甩挂运输、公铁联运甩挂运输、跨区域网络化甩挂运输、甩挂运输联盟等示范工程。
三是积极推进城市绿色货运发展。积极推行城市绿色货运,发展多种形式的统一配送、共同配送,引导商贸流通企业、配送企业开展“夜间配送”;推进干线甩挂运输与城市共同配送的一体化运作;联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等部门,在有条件的城市群优先开展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行动,重点在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组织方式、市场主体培育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示范。
(三)统筹推进物流大通道建设
按照国务院发布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提出的“打造物畅其流、经济便捷的大通道”要求,以既有综合运输通道为基础,结合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统筹推进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物流大通道建设。
一是积极构建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努力推进形成以港口为中心的区域性综合集装箱运输网络,推动铁路货运市场化改革与运输组织方式创新,推进欧亚大陆桥集装箱海铁联运大通道建设,加强内陆无水港建设和铁路集装箱中转站设施设备的更新与改造,强化沿海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切实消除海铁联运的制度性障碍与技术性制约。
二是推进长江流域、京广线公路甩挂汽车列车零担运输通道建设。积极协调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公安部等部门,以网络化运营的大型零担物流企业为主体,在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以及京广线上的广州、长沙、武汉、郑州、石家庄等重要物流节点城市之间,依托高等级干线公路,以接驳甩挂运输为组织方式,强化组织管理和政策支持,有序推进零担运输通道建设,切实提升零担快运跨区域物流效率,降低总体物流成本。
(四)强化长江经济带物流一体化软实力建设
在推进物流一体化过程中,市场秩序的监督管理、市场运行监测等软实力建设是有关管理部门需要共同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是深入推进海关通关一体化改革。立足整个长江流域海关的功能与执法一体化建设,深入推进海关通关一体化和检验检疫一体化改革,全面实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模式,提高物流通关效率。
二是加快运输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与公安、工商、保险等部门的信用共享机制,加强信息系统的完善与对接,有步骤、有次序地推进行业信用征集体系、行业信用评价机制和行业信用披露机制的建设。)
三是建立有效的部门间、区域间协调机制。建立交通运输与发改、公安、商务、海关等的跨部门、跨区域协调机制,推进不同部门、不同区域之间的信用信息、执法信息的互认和共享,在长江经济带市场一体化的趋势下,推进管理一体化和便利化。
来源:中国交通运输网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物流研究所 李弢 张弛
版权所有:中国船东协会 技术支持: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56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