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自信拥抱深蓝——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战略发展纪实

2014-12-12 09:47:27
    海事测绘旗舰“海巡166”轮巡航。


  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成立已经两年。两年来,他们准确定位,夯实基础,明确助推航运中心建设、服务蓝色经济发展、践行海洋强国战略的服务战略,主动做好航标、测量、绘图、通信传统航海保障工作,积极为海事监管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转变思维,顺势而为,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出“推送全球、跟踪全球”的服务目标,不断实施拓展新领域、丰富新产品、强化新技术、引领新方向等新举措,在有效履职、创新发展方面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答卷。
  走出去

  打破传统视角

  随着国家“海运强国”战略深入推进,航运事业走向深蓝。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在解读“海运强国”内涵时指出:“海运强国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强大的保障能力、强大的竞争能力、强大的影响能力和强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强大的保障能力,就是拥有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运输装备、服务能力和支持保障系统,对海运通道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与控制力,能够有效保障国家重要物资和人员的海上运输。

  建立强大的航海保障能力,相对海事航保部门来说,就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地理空间上拓展,突破传统的航海保障局限于沿海港口、近海20-30海里内航线的航标助航、海道测量绘图以及海上通信等服务范围,把航海保障的服务领域扩展到远洋的航运交通和船舶水上活动中,为海运战略通道保驾护航。

  2014年9月18日,在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的部署下,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与集美大学、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合作,在搜集大量中、英、俄三种文字极地航区航行资料的基础上编撰的《北极航行指南(东北航道)2014版》正式发行。这是全球首部中文版北极东北航道航行指南。北极东北航道是北欧、东欧及西欧地区连接东亚的最短航线,比传统的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要缩短三分之一的航程,被称为连接亚欧的“黄金水道”。以我国上海港至荷兰鹿特丹港为例,船舶取道北极东北航道航程大约为3000海里,相比传统的经马六甲、苏伊士运河航线缩短约2800海里,可节约9天时间。《北极航行指南(东北航道)2014版》的出版发行,将为有志于航行北极东北航道的中国籍船舶提供一份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的航行参考资料,从而发挥北极航道的潜在商业价值。下一步,东海航海保障中心还将根据计划陆续编辑出版南极海域、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等重点海域的中文版航行指南,为我国外贸主要海运航线和极地科考船舶提供更加全面、专业、权威的航海保障服务。

  “传统的航海保障服务只是为海事、港航单位服务,其实也应该面向全社会,海洋开发、海洋维权、军事、科考也需要航海保障服务。两年来,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在做好传统航海保障服务的基础上,积极跳出传统视角,不断拓展服务范围,积极发挥作用,实现贡献最大化,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主任王鹤荀说。

  目前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已分别与东海舰队、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上海气象局等相关机构及科研院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确立了长期业务数据共享交换机制和卫星通信应用技术合作机制,充分整合双方在各自领域的技术、信息和行业资源优势,共同提升行业服务水平,实现双方业务跨越式发展。

  此外,东海航海保障中心积极承担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航标助导航系统建设和相关水域测绘任务。这是交通运输部第一次派员参与,对航海保障事业助力极地、海洋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东海航海保障中心近年来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转变的充分体现。

  走出去

  引进技术创新

  党的十八大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从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航标助航、海道测量、海图绘制、海上通信等航海保障服务重任在肩。只有我国民族航海产业全面提高自身技术和设备水平,才能为航运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服务支撑。

  “我们正在致力于以北斗导航系统推广民用为契机,从航海装备的‘制造大国’走向‘智造大国’,通过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加快推进我国民族航海产业技术能力和水平的全面提升。”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刘嘉华如是说。

  据了解,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基于北斗导航系统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建设,涉及通信、导航、计算机信息处理等多个技术领域。近年来,在上海海事局的关心和支持下,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与各相关大学、研究所、有关电子导航产品制造商等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北斗导航系统项目在航海保障应用方面的研发,已经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成果:差分北斗导航系统(RBN-DBDS)项目圆满完成并正式运行,定位精度达到1米以内,已经优于GPS;长江口水域北斗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综合系统(CORS)站已正式投入使用,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实现海事测绘、水工工程的高精度三维测量。水面无人智能测量平台填补了我国海洋测绘远程操控无人驾驶测量的空白,并在2013年2月至3月的交通运输部海事局2013年第二次南海巡航中,首次海上实地应用获得成功;离岸水文信息采集系统正在长江口水域进行测试,情况良好,并初步形成观测数据链;国产化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基站在青海湖高原高寒地带AIS系统和长江口横沙AIS岸台投入正常使用;北斗AIS基站系统已经在新疆博斯腾湖投入水上安全监管工作;水上安全信息数字广播系统(NAVDAT)开发与标准研究的顶层设计和关键技术研究基本完成,实验室试验测试和电台实地检测均已完成。

  “如果NAVDAT正式运用,到时候大型商船在离港口400海里的地方就可以接收到我们发给他的港口信息,船方将提前对港口情况一目了然。如果遇到港口大雾或者交通管制等突发情况,可以提早准备预案应对,如进行减速延长抵港时间等,对于节省油料、节能减排也有很大帮助,具有客观的经济效益和安全效益。”研发团队成员俞毅向记者介绍。

  NAVDAT是指在500KHZ频道上发送海上安全和保安信息的数字系统,搭建了船岸之间高速数据传输通道。“船员是最关心NAVDAT的群体,借助该系统,他们可以享受免费的高速岸船之间的数字通信服务。”俞毅说。

  据了解,NAVDAT系统是国际航标协会(IALA)根据“E-航海”要求而制定的《海上无线电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NAVDAT的使用频率与摩尔斯电码相同。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摩尔斯电码已经“淡出”海上通信领域,往昔“滴滴滴”的信号传输渐行渐远,而这个波段也“闲置”出来。

  如何在此波频引入创新为航海服务,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将目光瞄准到国际上。2009年起,法国和罗马尼亚等国家率先提出了NAVDAT的概念,其速度比原有系统提高了250倍。这就好比本来是用电话线拨号上网,一瞬间升级到了光纤速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东海航海保障中心研发团队成员翻译了大量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完成了NAVDAT播发系统原理样机的实验室联调,开发出了适用于我国现有岸基设备和船舶传输的NAVDAT系统。

  NAVDAT的技术构架、频率资源已经由国际电信联盟(ITU)划定,该系统解决了船岸数字通信,实现了海图改正信息等航行相关安全信息的快速推送。因此,航运公司、船员无需再通过昂贵的卫星通讯向离岸400海里内的船舶进行数据传输,利用NAVDAT,就能完成电子海图更新、航海安全信息发送、图片发送等播发。

  “这就是数字信号传播与模拟信号传播的区别,模拟信号是连续信号,数字信号却可以进行时分断点传输。就像手机通话一样,一个频段被划分成很多个数字信道,通信资源得到最大效果的应用。”俞毅介绍。

  “NAVDAT具有数字信号传输特点,不仅传输速度快,传输稳定,且传输成本低廉,将受航运公司和船员们的关注。”俞毅满怀信心。

  走出去

  迈向国际舞台

  伴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步伐,东海航海保障事业以开放自信的形象登上国际舞台。

  近年来,IALA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培训标准,2012年初组建了国际航标学院(WWA),来推动航标国际标准化培训,大力推进成员国助航能力、履约能力的建设。

  按照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的要求,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密切关注国际相关标准动态,按照IALA相关培训建议和指南要求,以温州航标实训基地为突破点,开发了一级航标管理人员和二级航标技术人员相关课程教材,能够为航标管理人员和航标技术人员提供全面系统的能力培训。2015年9月温州航标实训基地将举办第一期亚洲区域航标管理人员培训班 。

  “难以用语言来表达我的满意程度。” 查尔斯先生由衷地称赞。2014年10月16日,国际航标协会环球学院院长查尔斯先生应邀对温州航标实训基地进行了实地访问考察,并与中国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的代表讨论形成《国际航标协会与中国海事局关于航标人员培训的谅解备忘录》最终草案。

  “我们积极地抓住了IALA在航标国际标准化培训上的关键点,具备了较好的先期基础优势,通过温州航标实训基地这个平台,能够帮助国际航标学院在航标标准化培训方面做出有益的贡献,进而提升在IALA的影响力。”王鹤荀主任说。

  国际航标学院从成立开始就一直在寻求各成员国的支持,以协助其为IALA的成员国和潜在成员国进行助航能力建设和航标管理人员培训,来扩大IALA的影响力。而亚洲是其一个重要发展区域,中国作为IALA在亚洲区域的重要成员国以及前主席国,通过温州航标实训基地参与和支持国际航标学院在亚洲区域内的助航能力建设和培训工作,无疑也将提升中国航海保障工作在亚洲区域的影响力。

  “从跟踪国际公约、国际标准,到积极参与,逐步提高话语权,再到超越领先,反过来影响国际组织相关标准的制订。这应该是我们的努力方向。”王鹤荀主任说。

  国际上,“E-航海”的发展已经进入实施阶段。近年来,由上海海事局牵头,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在基本具备“E-航海”建设所必需的核心和辅助技术基础上,编制了《东海航海保障中心E-航海发展战略》,创新性将现有的航标技术和系统进行有效地融合,尝试在建设上海洋山港“E-航海”示范区过程中,发挥技术优势的引领作用,并争取IALA同意将示范区列入IALA的“E-航海”全球测试平台序列。

  “我们还将进一步在研发水上安全信息数字广播系统的基础上,通过评估试验数据,开展标准研究和国际提案研究,提升我国在海上数字通讯领域的权威。”东海航海保障中心科研团队成员徐明强说。

  □数字链接

  1.航标管理:东海海区管理航标总数5691座,其中公用航标3287座,代管航标2404座。航标正常率为99.93%,航标维护正常率100.00%,航标可用性为99.93%,航标修复率98.53%,内在失常率0.14%。启动航标应急反应26起,共新设应急沉船航标57座次,其中实体标志28座次,AIS虚拟标志29座次。未发生一起由于应急沉船处置不到位而引发的次生水上交通事故。

  2.海事测绘:已完成8250.96换算平方公里港口航道图测量任务,完成通航尺度核定测量工程55项,累计实施测量面积6332.72换算平方公里。完成纸海图214幅,纸海图小改正82幅,电子海图171幅,《改正通告》中英文版及模板40期,各类示意图、专题图108幅,优良率达到100%。印刷海图219幅次153350张,《改正通告》中英文版及模板139150册,《2014年港口航道图目录》4100册。发行海图78772张,发行电子海图310900幅/次,发行《2014年沿海港口航道图目录》2091册、《2014年上海港杭州湾潮汐表》3133册。成功组织实施了“长航集运8302”轮落江集装箱扫测、“兴泰5”轮沉船水域扫测、董家渡弯头水域多波束应急扫测、黄浦江主航道部分水域多波束应急扫测等任务共8起,累计664.6换算平方公里。

  3.通信工作:处理重大通信6件,处理DSC(数字选择性呼叫系统)遇险信息254次,提供海事空巡通信保障113次,实现通信零差错,小于设定指标十万分之零点三。水上安全通信设施恢复及时率98.6879%,水上安全通信设施可用率99.9757%,均在指标范围内。为海事提供通信设备维护39批次、128人次;为航测单位差分GPS、水上通信设备提供维护服务和技术保障21批次、59人次。为36家公司所属76艘船舶办理电台执照,为2034家公司所属2285艘船舶办理识别码证书,有力地保障了上海辖区水上交通安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统计数据自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

  □记者手记

  激情的丈量

  结束为期4天的采访,我接触了东海航海保障中心这个集体的很多成员,他们或是睿智、或青春、或深沉。他们面孔不同,血液里却流淌着对航海保障事业的激情满怀。这支充满激情的队伍,给我重新上了“激情”这堂课,让我更深地理解了激情的内涵——热爱、责任、梦想。

  多少年了,几千个日子。热爱,在航保人心中永不磨灭。在他们官方网站的文化专栏,我一遍又一遍的体会着他们写下来的酸、甜、苦、辣,“我们是航保人”,一句简单的话,迎面扑来的,是对航海保障事业深深的热爱和自豪。

  多少次风里来,浪里去。责任,在航保人心中根深蒂固。在危急关头,航保人挺身而出,给予航海者安全的指引,为航海者保驾护航,被称为“海上守护神”。一位航保人称自己为“丈量大海的人”,我被震撼了,一句简单的话,告诉我,他们把重重的责任扛在肩上,担当起了生命的守望。

  多少个炎炎夏日,多少个数九寒冬。梦想,在航保人心中生根发芽。他们挑灯夜读,翻译厚厚的外国文献;他们一起钻研,协作扶持,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为航海者提供最贴心的航海保障服务。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梦想——海洋强国梦。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东海航海保障中心立足东海,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召唤下,将更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走向深蓝,将勇于担当起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神圣使命;放眼全球,将更大胆自信地提升国际影响力和专业权威性。

  有爱才有心,有心才能圆梦。我相信东海航海保障事业将有更璀璨的辉煌!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中国船东互保协会
版权所有:中国船东协会  技术支持: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56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