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明日加入SDR堪比“入世” 五年后成国际货币

2015-12-01 09:23:16
   五年磨一剑,终成。

  在央妈卯足力气推出一揽子金融开放措施,加之中国国家领导人亲自出马的一连串金融外交后,不出意外,在11月30日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执行董事会上,人民币将正式被决定加入SDR(特别提款权),正式成为SDR的五种货币之一,且在所占份额的排序上,很可能位居第三,可猜想的未来排序是:美元、欧元、人民币、英镑、日元。

  尽管可能某些人会说,SDR仅有象征意义,作为IMF1969年创设的账面记账资产,实际意义并不大,也并不会当然的增加人民币的国际储备量。但这绝不会是任何深悉中国货币金融史人士的态度。

  即便是挑剔的英国金融时报也在11月20日发表文章《人民币加入SDR不仅具有象征意义》指出,“几乎可以肯定,这将会像中国的许多金融改革一样:虽然事后看来意义重大,但短期内很难激起热情”。

  文章提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09年在金融危机后曾提出,要用IMF控制下的一个全球体系取代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此次人民币加入SDR,对于周小川2009年提出的愿景来说,这将是向前迈出的一小步,但对人民币来说却是一个重大举措。

  如果说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推动了中国出口型经济的腾飞,那么加入SDR则可能中国在国际金融舞台上终于站稳了脚跟。

  要知道,当今的经济发展全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其中,货币金融占据主导作用是毋庸质疑的,金融市场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带来世界各国的贬值战、汇率战。

  金融作用到底有多大?看英国就知道了,实体经济制造业年年萎缩,但英国人日子就是比欧洲兄弟们过得好,为何?伦敦老牌金融中心的地位摆在那,金融业的GDP一直在增加。这也是为何英国一直竭力反对欧洲开征金融交易税的原因所在。

  回顾历史,长城不是一天建成的,人民币成为强势货币的梦想,也不是一夜间就有的: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到十年后的美国次贷危机,以美元为主导的全球金融体系的失灵,也促使人民币开始尝试摆脱对美元的依赖。

  毕竟眼下,美国在全球出口总额中的占比只有不到10%,但超过80%的全球出口以美元计价,改变迟早要来,有人将这种改变描述为“美国主导权的终结”。

  纳入SDR,只是新开始,可兑换、可自由使用的国际性货币,是人民币在接下来五年将为之奋斗的。

  SDR凭啥让中国挤破头?

  诞生于1969年的SDR,创立就是为了弥补当时弥补黄金和美元的短缺,因而获得了“纸黄金”的头衔。

  当时,德国、日本一跃成为新兴的贸易大国,分走了美国的部分出口份额,使得国际市场上出现了空前的美元信任危机,于是1969年IMF采纳了十国集团的建议,创新地推出了这样一种超主权货币——SDR。

  SDR创立之初,美元还尚未与黄金脱钩,35单位特别提款权单位等于1盎司黄金,与美元的兑换比例是1:1,布雷顿森林体系崩盘后,1974年7月,才开始改用“一篮子”货币作为定值标准。

  最初SDR篮子里的货币多达16种:除美元、日元、英镑外,还包括联邦德国马克、法国法郎、加拿大元、意大利里拉、荷兰盾、比利时法郎、瑞典克朗、澳大利亚元、挪威克朗、丹麦克朗、西班牙比塞塔、奥地利先令,南非兰特也在其中。

  其后三十年,IMF先后对篮子进行了三次调整:1976年,沙特里亚尔和伊朗里亚尔取代了丹麦克朗和南非兰特。1981年,11种货币被从篮子中挤了出去,只剩下了美元、英镑、联邦德国马克、法国法郎和日元五种。2001年欧元诞生,5种货币进一步缩减为4种,即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

  等了十五年,SDR篮子又多了位新成员——人民币。

  从眼下SDR发挥的作用看:1970年至今,IMF共分配了约2040亿单位SDR,约合3180亿美元,不足全球非黄金外汇储备的5%,由于发达国家使用SDR的积极性和紧迫性不高、分配意愿较低等原因,当前SDR总规模较低,作为储备资产的吸引力较小。

  对于中国的努力,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说得或许有些直白。他今年在上海表示,中国希望人民币纳入SDR是为“荣誉和形象”,“即使人民币纳入SDR,也不会对中国民众产生影响,主要是象征意义”。

  但是,如果回头看看改革开放以后的人民币发展史,或许就能理解为何中国要这么努力了。

  你知道外汇券么?

  改革开放国门打开后,中国仍然延续了相对严格的外汇管制。

  整个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无论是出国要换美元还是买进口商品,都必须有外汇券,因为在当时,中国实行了非常独特的双货币制度——人民币和外汇券同时在市场上流通。

  为啥呢?中国没有外汇,没有外汇就没法进口国外的商品,更没法引进先进技术,所以仅剩的一点外汇就要省着用。

  1980年4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第一套外汇券,面值分别为100元、50元、10元、5元、1元、5角和1角。

  按照规定,外国人入境后,将随身携带的外币按照官方汇率兑换成以人民币计价的外汇券,然后就可以在友谊商店、星级宾馆以及一切具有对外服务功能的场所使用了。花不完的外汇券,在他们出境的时候,还可以按官方牌价兑换成外汇。从理论上来说,外汇券与人民币是等值等价的,

  但实际上,随着外汇券的发行,外汇黑市和“黄牛”也应运而生:外汇局的官方汇率是5.8:1,而黑市上可能10元才能换来一美元。

  这又是为啥呢?上述友谊商店可以认券不认人,只有外汇券才能买点进口电器、进口商品,谁不想要外汇券。

  正基于此,中国政府随后即喊出了“出口创汇”的口号,大力促进出口。而且,为了防止外汇外流,国家实行强制企业结汇制度,中国企业在境外赚了钱,一定要马上兑换成人民币。

  这一切直到1994年才改变。

  当年,中国宣布实行汇率并轨,取消了外汇券,把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定到8.7:1,并开始了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只用了不到三年时间,中国就从1996年12月起接受IMF协定第八条条款,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

  亚洲金融危机的警示:我命由我不由天

  好景不长,亚洲金融1997年席卷东南亚。

  当时仍然实行外汇管制的中国,选择了将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挂钩,中国政府作出不贬值承诺的同时,帮助刚刚回归的香港,度过了危机。

  但这场至今令人记忆犹新的金融危机,让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认识到,在美元主导全球货币体系的背景下,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防止危机。

  说句通俗的话,只要美元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国等亚洲国家的经济金融命运就等于被控制在别人手里。

  我命由我不由天,为了不再重蹈覆撤,“清迈协定”也就此诞生。

  2000年5月,东盟10国以及中日韩3国签署了区域性货币互换协定,以便在有关国家出现短期资金困难时进行援助,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

  这也成为中国尝试摆脱美元主导的最早例子之一。

  2008年:是危也是机

  耗时多久的谈判,中国终于在2001年底成功加入了WTO,随后,中国的出口与外汇储备开始如火箭般上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占据了中国出口半壁江山的,是利润微薄的加工贸易。

  但随着中国出口的一跃而起,从2003年起,西方国家开始拿人民币“说事”。

  日本率先发难,直言人民币低估是造成中国出口大幅增长的原因。随后,美国国会也向中国开火,并威胁用301条款对付中国的人民币低估,国际舆论压力可谓一触即发。

  当时,被称作“人民币先生”的周小川,当时刚刚开启自己的央行行长之旅。面对国际压力,中国央行选择先进行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2005年,中国放弃了人民币汇率盯住美元的作法,7月21日,央行决定宣布进行汇改,实行以市场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举措开启了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之路。

  当日,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升值2%,并在接下来两年一路扶摇直上,直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最终不可避免地演变成了全球金融危机,这一局面才被打破。

  为应对被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称之为“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10月8日,美联储联手欧洲央行、英国、加拿大、瑞士和瑞典等国央行联合降息,同一天,中国央行也宣布降息。

  受困于危机,改革步伐被迫放缓,人民币汇率适当收窄了波动幅度,甚至一度实行了事实上“钉住”美元的策略。

  金融危机的再度来袭,也使得各国金融掌门人重新思考,那就是什么样的国际储备货币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稳定,其中,就包括了中国央行的掌门人周小川。

  2009年4月,全球目光聚焦伦敦,全球期待G20(二十国)峰会能给开出抵御金融危机的药方。就在峰会召开前夕,周小川在央行网站发表的名为《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的文章,一经挂出就引来全球目光。

  在文章中,周小川提出要创立新的国际储备货币以取代美元,在他看来,由于分配机制和使用范围上的限制,SDR的作用至今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但SDR的存在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了一线希望。

  话音刚落,中国随即在当年提出加入SDR的申请。

  但由于在资本项目方面不开放,人民币跨境使用和参与国际资本市场交易都有很大的阻碍,在很多指标上,人民币只能够排在15-20名的位置,所以,人民币在首次尝试挑战时,几乎没有意外地铩羽而归。

  人民币国际化:其实起航才6年

  历史总是相似。为了摆脱对美元的依赖,人民币选择主动出击,开启自己的国际化之旅。

  2009年7月,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当时,多数为出口导向型经济的亚洲国家之间,贸易均采用美元结算,在美元表现不那么稳定的情况下,中国选择从周围出发,推广跨境人民币结算。

  一名当年参与了这一试点设计的人士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眼下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深度远远超过当年设计时的期望,当年设想的五年以后跨境人民币使用可以达到一万五千亿元,而实际数字是15万亿元。

  因全球金融危机而一度搁浅的人民币汇改,也在2010年6月19日重启,央行当天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为增加人民币的弹性,央行又在2012年和2014年两度放开人民币对美元的浮动区间,从最初的上下波动0.5%到眼下的2%。

  不过看起来,从2009年算起,央行前面五年为人民币所付出的,似乎都赶不上在冲刺SDR这一年所做的。

  为促使人民币中间价与市场价达成一致,顾不上股灾的余波,央行毅然决然地在8月11日调整了汇率定价机制,“放任”人民币三天贬值4%,跌破全球市场的眼镜。

  同时,为凸显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央行一边跑去伦敦发了央票,一边又敞开银行间市场的大门,邀请境外央行类机构来华玩债券和外汇。

  IMF正式允许人民币入篮,在中国眼中,并不是国际化的休止符,而是成为国际货币的新开始,未来五年,人民币的目标是国际性货币。

  周小川曾专门提到,“十三五”期间,树立对人民币的信心,推动人民币成为可兑换、可自由使用货币,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以更加包容的姿态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体系。

  大幕才刚拉开。




中国船东互保协会
版权所有:中国船东协会  技术支持: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56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