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业前途不明朗

2015-11-11 14:10:08
   航运业迷航瀚海已久。马施云国际会计公司发布的“航运业信心调查”显示,行业的整体信心曾降至7年来最低水平。运价过低、运力过剩是行业的普遍担忧,此外,银行撤资和私募投资的不明朗也成为航运业的最大困扰。

  世界经济发展“亚健康”状态下,全球贸易显现低迷。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海事产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感受最为深刻。过去10年来,全球能源需求增量的1/3来自中国,如今在航运、造船、港口领域,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国际航运业也将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视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中国经济正在步入新的发展常态——GDP增速放缓,以消费为驱动的经济发展格局有待再平衡。业内预测的航运业盛衰周期通常为7年,而今行业已经历了8年萧条。此轮航运业低迷的余震何时结束,无人能给出准确答复。

  可以肯定的是,短期之内,商品贸易将继续呈现供过于求态势,商品定价也将承受下行压力。仅靠“一带一路”战略,难以启动一个新的商品周期。航运业前途未卜,不稳定、高风险是航运业的常态,应对风险才能逆势求存。

 

相关阅读

行业仍处在忧虑期

全球经济不温不火,货币政策仍不稳定;需求平淡运价低迷,新船则依旧交付不断;金融机构纷纷撤资,行业饱受囊中羞涩之苦

  航运业可能是唯一将危机和衰退视为家常便饭的行业,尝试去把握航运市场如今显得更加困难。尤其是在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当下,找到所谓的那个适当投资额度无异于海底捞针。在利率维持在6%的情况下,7年的时间足以让航运业损失的资金重回市场,然而今年是第8年萧条。

  经济不温不火,货币政策仍不稳定;需求平淡运价低迷,新船则依旧交付不断。与此同时,金融机构纷纷撤资,行业饱受囊中羞涩之苦。综上种种,航运业仍处在忧虑期,未能脱离弱周期。>>>>>>>>>>

 

企业遭遇资金瓶颈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航运融资银行陆续减少所持有的船舶投资组合,一些金融机构甚至完全退出航运市场,融资来源成为航运企业的一大难题

  在每两年举办一次的“2015年伦敦海事周”上,船舶经纪企业和船东均指出,航运市场上的可用资金大幅缩减。如今航运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资金,其中英国知名律师事务所诺顿罗氏集团全球运输总监哈利·塞奥哈里表示:“目前整个航运体系中没有足够资金去支付船队所需的费用。”未来业内或没有资金维持新造船的数量和购销活动,这已成为一大担忧。>>>>>>>>>>

 

行业需缩小风险敞口

如今风险管控已经成为航运业判断商业前景的要素,航运企业须更有效地处置风险

  风险是航运的一部分,从某些方面而言,如今的航运业是在一个不同于以往的环境和风险形态下运作的,同时相关机构的监管则更加严格,这都对航运成本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

  去年丹麦宝运石油申请破产为航运业敲响了警钟。根据调查,目前已有27家机构投资者提出总额超过8亿丹麦克朗(折合1.2亿美元)的索赔,其中涉及因风险管理存在的重大问题和欺诈造成的损失,以及无法收回的赊账。

  各项预测显示,航运业低迷的余震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会持续,在前途未卜之下,航运业只能逆势求存,提高风控能力。>>>>>>>>>>




中国船东互保协会
版权所有:中国船东协会  技术支持: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56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