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艘大型散货船接用岸电成功启用

2011-10-11 10:14:54

  

 

    2011年9月24日,“富强中国”接用岸电启用仪式在连云港港口58号码头上举行。轮随着“富强中国”轮三台辅机接上岸电,燃油机轰鸣声开始渐渐变小,直至完全消失,机舱噪音大约降低了30多个分贝,烟囱也不再冒黑烟,船体震动也小了很多。由此,河北远洋集团所属的“中国型”18万吨散货船“富强中国”轮成为世界上第一艘安装了接用岸电系统的大型散货船。
    河北远洋副总裁葛恩华说,这套系统是河北远洋集团和连云港港口集团联合开发的,2010年10月,首套“高压变频数字化船用岸电系统”在连云港研制成功。该系统以其“一个接口、高压上船、船港分离、不间断供电、操作简便”等特点在全国港口中迅速脱颖而出,是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低碳环保节能项目。
    连云港港口集团总裁白力群说,该套岸电系统实现了“船岸平衡”,设备安装航运企业和港口共同投入,利益共享;安装便捷,船舶无需进坞,在码头仅需要2-3天时间就可完成设备的加装工作;工作效率高,岸电电缆与船舶对接仅使用1根高压电缆,最快5分钟内就可完成对接,不影响正常作业;自动化程度高,实现了自动并网、关闭船舶辅机、无间断供电,并且不会对船上设备和陆上电网造成任何不良影响;技术领先,高压上船方案便于国际通用,进而便于制定国际岸电标准。
    据了解,以往船舶在港口靠泊装卸货物时,均由其自身配备的发电机发电。每天在泊位上用于发电的实际耗油量很大,根据不同的船型分别为2-6吨,超大型油轮(VLCC)油耗甚至能达到百吨。与陆上电厂发电相比,由于船舶发电机的功率要小很多,单位能耗高、污染大。实际上,每艘船就是一个移动的烟囱,既造成污染,又浪费能源。
    河北远洋集团董事局主席高彦明说:“‘富强中国’轮是河北远洋集团在青岛建造的新船,9月16日正式命名交接,寓意祖国繁荣富强。‘富强中国’轮本身就是18万吨散货船,在世界上是有名的‘中国型’。今天她又成为全球第一艘安装岸电设备的大型散货船,这对我国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高彦明看来,与船舶发电高污染相比,岸电的使用要环保得多,成本也低很多,只要岸电定价合理,这是一件多方受益的好事。他说:“使用岸电‘利国、利民、利港、利航’,是绿色航运发展的必由之路。使用岸电有助于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保护大气环境。对于航运企业来讲,尽管靠港后使用岸电会有一定的投入,但长远来讲,实行这项措施可使船东大大节省船舶靠港后燃油发电的成本,同时减少了船舶的振动和噪音,船员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对港口来讲,可以完善港口的功能,改善港口大气环境,并能获得因提供船舶电力而产生的效益。”
    据悉,现在世界上实施靠港船舶使用岸电的只有少数港口。而且,国外港口因为船电和岸电制式相同,所接电相对简单。使用岸电的船舶也集中在集装箱船舶,而占绝大多数的散货船、油轮等还没有实行。可以说,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方面尚处探索阶段。如果我国能够率先展开使用岸电的行动,不仅可以大大改善我国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局面,而且有可能第一次在世界上制定中国标准,提高和树立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这已成为航运界的共识。
    2010年4月,高彦明向交通运输部提出了“在我国港口靠泊船舶使用岸电的建议”。交通运输部并于当年6月在秦皇岛召开了“船舶靠港使用岸电研讨会”,从此,我国港口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正式起步。随着我国节能减排步伐的加快,交通运输已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领域。而靠港船舶使用岸电系统将成为航运业的一大发展趋势。2011年4月份,《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根据这一规划,2011年至2015年间,我国将实施“绿色港航建设工程”,将加快船舶靠港使用岸电技术的步伐。
    高彦明说,与国外海事界相比,由于我国已成功实现了岸电系统的自主研发与实船应用,加上技术上没有障碍,已经具备推广条件。未来可以首先在中韩轮渡、集装箱内支线、南北煤炭运输航线以及班轮公司推广,进而扩展到所有船型。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涉及的范围很广,是一项必须由政府重视、组织、协调才能完成的庞大工程。现在迫切需要政府尽快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推动这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尽早实施。
    对于岸电是否节能环保,目前还存在争议。有人就提出“岸电”的电也是烧煤发电,并不环保。高彦明解释说:“中国的岸电并不全是火力发电,还包括水电、风电和核电等。即便是火力发电,由于电厂规模大、设施齐全,有完善的除尘、除硫设备,对环境的污染也会比船舶烧油产生的污染要小很多、并且热效率要高。总体上,岸电要更加节能环保。从长远看,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是一条效益、资源、环境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如果全国靠泊沿海港口的所有船舶都使用岸电,一年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000万吨,从世界的角度看,推广岸电技术,一年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亿吨。”(来源:河北远洋集团 文/魏进超)

 




中国船东互保协会
版权所有:中国船东协会  技术支持: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56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