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运的“三大战役”

2012-08-07 13:54:59

  15年前,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运)运力为750万载重吨,平均单船载重吨位1.8万吨,其中集装箱箱量仅有0.99万TEU。15年后,截至2012年5月底,该集团运力已达2905万载重吨,平均单船吨位达到5.8万吨,其中集装箱箱量猛增到61.1万TEU。该集团集装箱船队、油轮船队、干散货船队全部跻身世界前十位。自1997年7月1日成立至今,在15年时间里,中国海运从风雨飘摇中的沿海船队成为世界航运巨擘,走过了世界上其他航运公司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航程。

  发展战略

  船队结构“三足鼎立”

  15年来,中国海运一直坚持船队结构调整的发展战略。按照“三足鼎立”和“大船、低碳”的发展思路,实施船队的瘦身、健身、强身,以提升船舶经营效益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十一五”期间,该集团共处置船舶145艘、242万载重吨,特别是在2008年到2011年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快淘汰老旧船的速度,4年间共处置船舶101艘、219万载重吨;其中未到报废期而提前处置的船舶达到48艘,占处置总运力的48%。2004年,30万吨级VLCC“新金洋”超大型油轮加入中海油运船队;2010年,中海集运14100TEU“中海之星”轮首航欧洲取得圆满成功;2011年,中海货运30万吨级VLOC“中海荣华”超大型矿砂船投入营运,这些船舶的投入使用突显大型化、低碳化的特色,大大增强了该集团在节能环保、经济性与适应性、自动化方面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该集团已逐步形成了以集装箱、油轮、干散货运输为主业的“三足鼎立”的格局。2011年,在全行业亏损的大背景下,中海货运仍实现利润13亿元,创造了逆势上扬的佳绩,创下了金融危机后连续三年赢利,累计利润超过30亿元的良好业绩。

  经营战略

  “大客户、大合作”

  坚持“大客户、大合作”的经营战略,推进同行业之间的业务合作,产业链上下游大客户合资合作,以降低市场波动风险。

  自“十一五”开始,为确保国际班轮“准班率、装载率、客户满意率”,中海集运培育了美东一线、欧洲七线、澳洲一线、中东线等多条国际精品航线,吸引了众多世界五百强企业签约。中海货运将产业链向航运市场上下游的两端延伸,通过加快行业内外的广泛合作,培育和巩固稳定的优质客户群,与中煤集团等9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华能、宝钢等10家集团组建了联营合资航运公司,船队规模达到65艘、374.7万吨;与首钢、武钢等大客户签订了铁矿石和粮食等大型货物长期运输合同,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2001年起,该集团依托集装箱运输的整体优势,以“互惠合作、共谋发展”的投资经营理念和灵活多样的投资方式,分别在大连、连云港、烟台、湛江、宁波等10多个国内主要港口和地中海东部港口达米埃塔、美国洛杉矶和西雅图等地,从事国内外集装箱码头投资开发和经营,实现了规模化发展。

  全局战略

  产业结构实现“船岸联动”

  为了平抑市场波动,实现平稳发展,中国海运坚持产业结构调整的全局战略,提出了发展“航运、工业制造、物流码头金融”三大业务板块的新思路,形成“船岸联动”,实现了1+1>2的放大效应。2011年陆岸与海上运输收入与2010年相比,有34∶66上升到42∶58,陆岸上升了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供贸业和物流码头业分别增长了4个、2.2个和0.2个百分点。

  该集团积极推进海外网点建设、投资、合资合作,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同样在国际化为核心的“走出去”战略中,该集团致力打造中国民族品牌。2011年,该集团投入国际市场的运力占总运力的比重已接近50%,国际市场货物周转量比重已超过了75%,境外企业实现的收入占该集团的比重达30%,总资产所占比重为38%。

  随着产业链的延伸,航运相关的陆岸产业发展迅猛。尤其是在发展船舶修造业方面,已具有修造世界顶级船舶的能力。2011年中海长兴修船基地承修各类船舶700多艘次,修船数量连年保持全国领先。中海码头在中国沿海及美国、埃及等国外港口投资经营管理16个集装箱码头公司,另有5个非集装箱码头公司,年集装箱吞吐量达2000万TEU。

    (来源:中国交通报)

 

 




中国船东互保协会
版权所有:中国船东协会  技术支持: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56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