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路里:USTR拟征靠港费对干散货市场的影响
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框架拟议的靠港费政策,可能导致中资拥有或中资运营的船舶在美国贸易中被边缘化。这将引发航线格局重构:非中资船舶将继续服务美国港口,而中资拥有或运营的船舶或将转投其他区域市场。
鉴于美国在全球干散货贸易中占比较小(约12%),非中资运力足以满足其需求。180天的政策冷静期为行业适应新格局提供了缓冲期。但该政策对中美航线布局的主要中资企业如中远等,将产生显著冲击,这些企业预计需开拓替代性货源以缓解影响。
政策要点与市场分析
全球干散货船队中,中国建造/中资运营船舶占比高达53%。原政策规定船队中只要包含中国建造船舶即需缴纳合规费,导致免收费运营船队仅占全球船队的20%。新政策放宽限制并增设豁免条款,使得免收费船舶比例提升至60%。
图1 未受USTR政策影响的船舶占比增至总船队的60% Source: Drewry Maritime Research
船型细分影响:海岬型船
海岬型船受新政策影响最小,这并非源于政策豁免,而是由其特殊的贸易模式决定。
尽管美国在一些散货贸易中确实使用了该类型船舶,但其参与美国贸易的程度是有限的。因此,尽管从技术上讲,该类型船舶属于该政策的附件II(针对80,000载重吨以上的中国建造船舶),但在2024年至2025年第一季度期间,只有约7%属于政策范围内的海岬型船舶在美国港口停靠过。
尽管如此,2025年10月后,任何挂靠美国港口的中资海岬型船将面临巨额费用:若适用附件I(针对中资运营船舶)单次挂靠费达300万美元,附件II(针对中国建造船舶)则为110万美元。这对少量参与美线贸易的该船型构成重大成本风险。
运力重组与战略调整
政策全面实施前180天的冷静期为航线重构提供了关键窗口期。预计受影响的运营商将采取以下措施:
重新部署运力规避美国市场;
将货载转移至非中资船舶;
寻求与未受影响的运营商合作。
各运营商在调整船队布局方面的能力并不一致。目前,近1000家运营商的船队中仅有一艘中国制造的船舶。对于这类运营商而言,调整选项极为有限,尤其是当这艘船长期服务于美国航线时,调整可能会带来显著的商业中断风险。
另一方面,如Oldendorff Carriers, Star Bulk Carriers等大型运营商(中国建造船舶占比超70%),其运力调配空间更为有限,可能导致运营效率下降与成本攀升。
巴拿马型船承压最大
该船型成为政策影响最大的细分市场,主要源于其较高的美线贸易参与度及船型规格(适用附件I)。大量巴拿马型船长期服务美湾-日本等粮食长途航线,新规下美湾至日本航线运费可能上涨15美元/吨,即单航次现货费率提升25%,将直接影响粮食等大宗商品出口竞争力。
图2 2024至2025年第一季度受USTR政策影响船舶在美国港口停靠占比仅17% Source: Drewry Maritime Research
短途航线获政策豁免
政策亮点在于2000海里以内的短途航线豁免,涵盖美加、美墨及加勒比区域。这些以灵便型和大灵便型船为主的航线受成本冲击较小,预计将保持稳定。
此外,空载压舱船舶(无载货)入港免收费的规定,降低了粮食出口贸易中船舶调度的成本压力。
来源:德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