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美国“航运制裁”:打压中国,美国能受益吗?
3月24日听证会现场
收费能振兴美国造船业吗?收费符合美国企业利益吗?打压中国航运、物流及造船业能促进美国经济吗?
华盛顿特区东南街500号,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大楼,一场公开听证会正在这里举行,现场座无虚席,各方严阵以待。这就是备受关注的美国针对中国航运、物流及造船业301调查的公开听证会,由于报名人数过多,原本一天的会议不得不增加至两天。
在美国东部时间3月24日和3月26日举行的两场听证会上,对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提出的针对中国制造的船舶收取费用的拟议措施,听取了各方意见。
这些拟议措施主要包括:中国航运企业每艘船舶每次进入美国港口(下同),最高收费100万美元,或按船舶载重量,每艘每次每净吨收费1000美元;对于非中国航运企业旗下中国制造的船舶,每艘每次最高收费150万美元,或根据船队中中国制造船舶的占比,每艘每次收费50万-100万美元;对于从中国订造船舶或未来两年内接收从中国订造船舶的航运企业,按订造船舶占比,每艘每次收费50万-100万美元。
此外,措施正式实施后,每年至少有1%的美国商品,要通过美国航运企业运营的挂美国旗船舶运输,两年后,这一比例增加至3%,三年后增至5%,且其中3%必须由美国制造的船舶运营,7年后,比例分别增至15%和5%。
美国的目的很明确,以中国通过在航运、物流及造船业的地位削弱美国相关行业的机会和投资为由,打压中国相关产业,进而遏制中国发展。
只是美国打错了算盘,此举损人害己。既然特朗普始终喊着“美国优先”的口号,那么不禁要问:收费能振兴美国造船业吗?收费符合美国企业利益吗?打压中国航运、物流及造船业能促进美国经济吗?
一问:收费能振兴美国造船业吗?
在USTR的拟议措施中,最直接的打压对象就是中国造船业。USTR认为,中国造船业当前在全球的主导地位是不合理的,因为这削弱了竞争,造成了市场对中国的依赖。USTR期望借助打压中国造船业,振兴美国造船业,这能实现吗?
不妨先看看中国造船业的成功与美国造船业的衰落。
1978年前,中国造船业仍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管阶段,由于当时国内船舶市场低迷,造船厂不得不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军用品生产,转向以民用工业为主、以国际市场为目标的市场化。
发展初期,中国造船业面临着订单、产能及技术“从0到1”的困境。最终在重重压力下,大连造船厂经过艰难摸索,实现了18个月准时交付船舶,并以几乎“零误差”的成绩通过验收。这是中国首次向国际市场证明了自己的造船能力。
2000年至2010年,是中国造船业迅速发展的阶段,通过提升能力、扩大规模,以产量跃升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造船国。之后,又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中国已经能够建造几乎所有类型的民用船舶,主流船型实现了大型化、系列化、批量化生产。
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开放的合作,积极融入世界格局,致力于塑造一个共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中国造船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原因。
反观美国造船业,50年前还是响当当的世界第一,但美国推行的保护主义规定,美国国内用于货物运输的船舶必须在美国建造。这避免了竞争,让美国造船业有稳定的订单,但没有竞争,何来进步?最终导致了高昂的船舶建造成本和较低的生产效率,限制了美国造船业的发展潜力。美国政府还试图通过为美国造船企业提供大额补贴,弥补造船成本的差距,最终同样事与愿违。
不难看出,美国一再通过保护主义希望造船业“雄起”,但养出的是一批只会躺平的“巨婴”船厂。而这背后,更有劳动力断层、产业链缺失、成本倒挂等一系列问题,与美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紧密相关。同时,美国造船业的衰落早在中国造船业崛起之前,将美国造船业的衰落归咎于中国,纯属无稽之谈,让船舶快速转移到美国生产,无异于痴心妄想。
正如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在向USTR提交的意见中所说:“我们对美国重振造船业的努力持开放态度,但反对任何打压和损害中国和世界航运业的做法。中国造船业始终致力于合作,反对打压,并将应对任何挑战。”
美国振兴造船业的方式不是发展自身,而是保护主义、打压对手,历史已经证明这是行不通的,也注定会再次失败。
二问:收费符合美国企业利益吗?
从“特朗普1.0版”开始,美国就打着“美国优先”的口号,逆全球化潮流而行,最终只能损人难利己。
USTR启动对中国航运、物流及造船业301调查时,确实得到了美国部分国内组织的支持,但在两场听证会及此前的意见征集中,更多的美国协会组织、企业发出了反对的声音。
在进出口领域,多家协会组织表达了对拟议措施的担忧。
作为全球最大的零售业贸易协会,美国全国零售联合会(NRF)认为,虽然收费针对航运企业,但相关成本将转嫁给货主,在当前供应链持续承压的背景下,此举将导致每个集装箱的运输成本增加数百美元。此外,这项收费还将迫使航运企业调整航线,撤出部分美国港口,导致美国市场运力紧张,或将航线转向加拿大或墨西哥港口,迫使货主承担额外成本。
AgTC向USTR提交的意见
代表美国农产品出口的农业运输联盟(AgTC)则更加悲观,其强调,收费必将带来运输成本上涨,将迅速导致美国农产品价格失去竞争力,鉴于国际市场存在充足的替代货源,美国农产品出口会彻底萎缩,美国农民将损失惨重。
美国国家矿业协会(NMA)也提出,收费可能对美国矿业带来严重后果,因为该行业高度依赖全球航运网络,成本激增、供应链紧张甚至关键材料进出口受阻,都将导致行业停滞,进而威胁美国制造业、能源生产及国家安全。
而对于美国小型进出口商、小型航运企业和规模较小的港口,影响可能将是毁灭性的。
一家美国进出口商直接喊出:“BAD IDEA!VERY BAD!”因为该公司合作的船公司的船舶都是中国制造的,拟议措施的实施可能导致该公司直接倒闭。从事跨大西洋贸易的大西洋航运公司(Atlantic Container Line),说出了美国小型航运企业的心声。该公司CEO直言,如果收费,该公司的美国航线会被迫关闭,解散美国员工。他还认为,相关措施并不能帮助美国造船业,造船订单只会转向韩国、日本。还有一家迈阿密较小的集装箱码头也表示,航运企业为了省钱不会再挂靠小码头,码头和拖车公司都没工作了,码头的基础设施投资也打水漂了。
显而易见,拟议措施直接推高了运输成本,增加了美国商品价格。美国是食品、农产品和能源的主要出口国,一旦成本增加,无疑将降低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导致美国农民、零售商、制造商、消费者等群体遭受巨大损失。这符合美国企业利益吗?
三问:打压中国航运、物流及造船业能促进美国经济吗?
拟议措施的本质,是对美国进出口贸易征税,将对美国经济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与USTR的既定目标相矛盾。在关税大棒未能起到预期效果后,美国又企图搅动全球供应链,但这更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根据克拉克森的统计数据,中国制造的船舶在全球船队中的占比为23%,其中,散货船占比48%、集装箱船39%、油轮28%。同时,中国造船厂手持订单占全球的61%,其中,集装箱船73%、油轮71%、散货船69%。
全球主要班轮公司中国制造船舶占比
而在全球主要班轮公司中,中远海运、达飞、以星航运的现有船队里,中国制造的船舶占比均超过40%。若以订单船舶计算,则全球前6大班轮公司均有超过一半的船舶在中国订造,全球集装箱船运力排名第一的地中海航运(MSC),在中国建造的船舶比例更是高达92%。
MSC CEO Soren Toft就明确发出警告,如果拟议措施实施,最终买单的将是美国消费者。他说:“我们没有任何其他选择,将不得不重新考虑航线覆盖并增加成本,如果成本无法通过运费覆盖,那么将转嫁给最终消费者。同时也会考虑重组航线网络,将运力从收益较差的航线撤出,投入收益更高的航线中。”
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BIMCO)也分析称,部分班轮公司可能会移除船队中中国制造的船舶,并将业务集中在美国市场,而其他班轮公司可能会增加中国制造船舶的比例,并将业务集中在非美国市场。由于市场被分割,竞争降低,航运业总成本将增加。BIMCO的最终结论是,拟议措施将大幅增加美国进出口贸易的运输成本,并对更广泛的美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但对中国在相关市场地位的影响则不确定。
中国的态度则十分明确。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曾表示,征收港口费、对货物装卸设备加征关税这一类的措施损人害己。她强调:“我们敦促美方尊重事实和多边规则,立即停止错误做法,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
中国船东协会则明确提出,拟议措施引发的连锁反应,可能动摇国际贸易的基础,波及全球供应链,削弱供应链弹性。中国船东协会敦促USTR,通过世贸组织和美中海事协定等现有渠道,与中国政府机构进行真诚的谈判,解决当前的争端。
大海是搅不浑的,大势是不可挡的。
美国在关税领域和航运领域大棒乱挥,将再次破坏世界各国对全球贸易的基本信任。美国若一意孤行,将波及全球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从而影响全球产业结构和市场的稳定。长此以往,全球贸易全方位“去美国化”还会加速。
来源:中国航务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