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压力下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
根据经合组织(OECD)最新发布的《中期经济展望报告》,全球经济在2024年展现了坚韧态势,但在增长步伐放缓、通胀持续和政策环境多变的三重压力下,经济疲态初现端倪。
报告预测,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下降至3.1%,并在2026年进一步放缓至3.0%,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增长差异显著。
其中,2025年美国GDP增长率预计为2.2%,2026年将降至1.6%;2025年欧元区的增长率为1.0%,2026年升至1.2%。
预计未来通胀率将超预期,但伴随经济增长的放缓,通胀压力有所减轻。然而在劳动力市场紧张的大环境下,服务价格通胀依然高企,同时,部分国家的商品价格通胀也开始抬头,尽管目前基数较低。2025年G20经济体的总体通胀率预计为3.8%,2026年为3.2%,较去年12月的展望上调了0.3个百分点。
经合组织秘书长Mathias Cormann指出,全球经济展现出强劲的韧性,增长态势稳健,通胀趋势回落。然而,在政策不确定性加剧的推波助澜下,经济疲软的迹象开始显现。贸易限制的增多,无疑将抬高生产与消费的成本。维护运作顺畅、以规则为基石的国际贸易体系,保持市场开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报告着重指出了一系列风险,首当其冲的是贸易碎片化趋势对全球增长前景造成的损害。
报告亦警示宏观经济波动带来的风险。不期而至的经济衰退、政策转向或抗通胀策略的偏离,均可能触发市场调整、资本大规模外逃及汇率震荡,尤其在新兴市场更为显著。高筑的公共债务和资产高估值进一步放大了这些风险。
面对这些挑战,报告明确了政策重心。在不确定性加剧、贸易成本上升可能导致物价压力上涨的背景下,各国央行需保持高度警惕。只要通胀预期稳定,且贸易紧张局势不再升级,预计基础通胀温和且总需求增长放缓的经济体将持续推行降息政策。
财政政策方面,需采取坚决行动,确保债务的可持续性,预留应对未来冲击的空间,并为即将到来的巨额支出需求积累资源。同时,应加大力度,将支出转向支持长期增长的项目,并根据各国实际情况,制定可靠的中期调整路线。
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的潜在产出普遍下滑,结构性改革的需求愈发迫切。各国政府需力行改革,通过激发市场竞争和减轻企业过度监管压力,提高生产力并推动新技术应用。
其中,加强教育培训和技能提升,减少劳动力和商品市场的限制,破除投资和劳动力流动的障碍,是改革的关键所在。人工智能技术为提振生产力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经合组织首席经济学家Alvaro Santos Pereira指出,根据经合组织的预测,未来十年人工智能将显著提升劳动生产率增速,尤其在机器人协同作业下,其潜力更为巨大。他同时警告称,若政策不能有效促进技术的更广泛应用和劳动力重新配置,人工智能的红利将大打折扣。
来源:中国远洋海运e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