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共识:加速推进智能航运发展
智能航运发展是全球航运业的趋势和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重点,它将推动交通、海洋和航运强国建设,完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在第二届浦东航运周上,专家们一致认为,加速智能航运的发展对于实现强国梦至关重要
“智能航运发展”是第二届浦东航运周的一大热词。
智能航运发展不仅是全球航运业发展的前沿与趋势,也是中国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的重点领域。通过智能航运的发展,中国能够顺应智能发展的新趋势,实现航运要素和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动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建设,构建和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在本届浦东航运周分论坛“智能航运发展大会”上,与会专家从“向新而行、向高而攀、向快而谋”的角度分享了各自领域的发展经验,并凝聚成共识:加快推进智能航运发展有助实现强国梦。
向新而行
低空经济是2024年经济领域颇具讨论热度的词,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早在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规划纲要》时就首次提出发展低空经济,并明确进一步开放低空空域。2023年开始,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无人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民航局发布《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交通运输部发布《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规则》。今年3月,国务院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低空经济”写入其中。
在政府大力支持下,低空经济产业迅速发展。根据江苏长江汇科技有限公司(长江汇)提供的数据,目前全国无人机注册数达100万架、年飞行时间达2000万小时、年复合增长率达13.8%,预计2035年市场规模可达15000亿元。
那么低空经济与航运市场发展有何关系?长江汇董事长方保利表示,低空域的智能化发展可令航道空域网更易监管,通过无人机低空巡视记录长江生态建设,实时监控内河航道,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另外,长江汇从2017年就开始探索无人机低空配送在长江上的应用,并自主搭建电商平台。之所以有这个想法,是因为长江汇发现,长江下游的锚地和码头每天都有几百艘船舶停泊。但由于物流受限,船员在码头通过线上购买的物品很难及时拿到。为了解决船员的购物痛点,长江汇研发搭建低空飞行的电商平台,使用无人机配送解决末端物流最后1公里的配送问题。如今,船员线上下单后,快则5分钟无人机即可将其所需物资送达。如果船员选择外卖员配送,耗费的时间将是无人机配送的5倍以上。
低空经济的发展依赖于航空技术的不断创新,包括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新型航空器的研发和应用。这些技术的进步不仅推动了航空器制造产业的发展,也为航运市场带来了新的运输工具和解决方案,有助于提高运输效率和安全性,为船员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向高而攀
此次分论坛上,长江航道局副局长王致维从“向高而攀”的角度分享了智慧航道如何助推航运高质量发展。
在全球航运业自动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智慧航道的建设已成为实现智能航运的必然要求。2023年11月,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加快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设的意见》,长江航道局积极响应,锚定“到2027年建成世界一流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的发展目标,聚焦技术创新与智能应用的深度融合,推动长江航道向现代化、智慧化发展迈进。
智慧航道是数字航道发展的重要阶段、智能航运的重要支撑。王致维认为,智慧航道应具备五大特征:一是一条要素丰富的“透明长江”,通过构建二三维一体化数字孪生航道底座,能够实时精准感知航道全要素;二是一个可持续进化的航道“智慧大脑”,具有较强自我学习、分析能力,能够准确预测、预演航道发展趋势;三是一种标准、科学的养护管理“新业态”,推动航道养护传统模式改革,逐步实现无人化的航道监测、巡查,自动化的航道养护与测绘等;四是一种技术,管理深度协同“新结构”,通过合理规划航道资源,为通航保障、协同组织、应急指挥等提供全方位支持;五是一种行业前沿,可定制、便捷的信息服务“新模式”,可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云端化航道服务,智能推荐所需服务内容及方式,实现精准的航运服务。
2021年,长江干线航道成为中国交通强国智慧航道的试点。如今,该航道已构建全天候、全覆盖、可视化的长江干线航道动态监测体系及航道大数据系统,打造长江干线智慧航道一站式综合服务体系。在长江智慧航道建设中,王致维分享了长江航道局已取得的一些初步成果。
初步构建智慧航道技术标准体系,推动智能航运可持续发展。王致维透露,目前已开展22项关键技术的研究,构建“空地水”一体化感知模式,基本实现长江干线航道动态感知监测。在决策领域,研发长江干线航道大数据平台,初步构成航道演变预测预报体系,在长江干线近1000公里航段进行示范应用。在服务领域,突破电子航道图关键技术,探索构建三维电子航道图,形成基于“一张图”的分布式电子航道图服务体系。凭借这些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长江航道局荣获省部级科技奖15项、专利16项、软件著作权43项,其制定并发布的《内河助航标志》等国家标准2部,行业标准及行业指南6项,为智慧航道全面推进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标准规范。
推动智能航运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当前航标失常恢复时常由5小时缩短至2小时,维护尺度发布由每月1次提升至每周1次,维护水深较计划提升0.5~1米。在武汉43.3公里航道推进新一代智能航标,构建武汉长江大桥至二桥L3级孪生底座,打造“1+1+1+N”典型示范区。目前已建成长江干线航道一站式综合服务系统,打造“水上高德”服务品牌,注册用户超30万人,平均日访问量30万次。
数字赋能智能航运示范效应。王致维表示,汉江、赣江、信江、京杭运河等20余项工程建设已成功引入“长江方案”。2023年成立长江水系电子航道图服务联盟,“一张图”覆盖内河高等级航道近5000公里。
下一步,长江航道局将积极探索智慧航道与智慧港口、智慧物流、智慧船闸等智能化运行,逐步实现干支联动、江海融合,支持智慧水域迈上新台阶,进一步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主通道作用。
向快而谋
在关于智能航运发展议题的主题演讲中,中国航海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国际航行学会联合会主席张宝晨一开口便表达了智能发展进程的紧迫性:“当前的行业谋划相对滞后。”需要强调的是,新的谋划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国智能航运发展2035行动计划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在智能航运领域的雄心壮志。该计划旨在通过新一代智能船舶的发展路线图与行动计划,推动中国航运业的全面升级。
智能航运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张宝晨认为,自主航行技术的复杂性、数据传输与通信技术的瓶颈正成为焦点。如何开发完全自主的船舶导航系统,解决复杂环境下的传感器性能问题,以及如何实现远洋环境下的低延迟、高可靠性通信技术,都是智能航运发展中必须克服的技术难题。
除了技术创新,智能航运发展还需要法规和人才培养的双重支持。在法规方面,俄韩海上水面自主船舶(MASS)立法的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以技术开发为基础,法律保障为核心,可以推动MASS在商业航运中的应用。同时,人才培养也是智能航运发展的关键。当前,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缺乏、高端技术型人才的短缺都要求我们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
对中国而言,如何向快而谋,加速发展智能航运?张宝晨建议,首先要充分认识智能航运的重要性,抢抓2035年前的机遇期,准确把握智能航运发展阶段;其次,要尽快申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同意免除相关法律约束,为智能航运的发展扫清障碍;此外,将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家规划,也是推动智能航运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智能航运的发展将为国家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加快智能航运的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强国梦,为全球航运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