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艘钻井平台或遭撤单 中国国有船厂能挺住吗?

2015-02-03 10:08:34

    Credit Suisse证券研究副主席Gerald Wong认为,随着油价持续下跌,中国船厂今年即将交付的42座自升式钻井平台可能会有撤单风险,钻井平台订单被取消的数量将进一步增加,但其亦认为这些国有船厂有能力承受撤单的冲击。

  原油价格维持低迷,布伦特原油跌破每桶50美元,降至2009年5月以来的最低纪录,这已经直接影响到石油巨头的海上石油勘探和生产活动。石油巨头纷纷削减海上石油勘探和生产的资本支出,预计2015年海上石油勘探和生产资本支出(不包括巴西和澳大利亚)比前一年下降8%。

此外,近日中远投资(新加坡)发布公告,因海工项目违约2014财年收入将明显下滑,收入下降主要是由于奥特宝(Octabuo)钻井平台船壳和上建模块项目的违约造成的,预计减少收入约6730万美元,折合约4亿多人民币。

  瑞士信贷副总裁Gerald Wong认为,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中国船厂自升式钻井平台可能出现撤单,撤单量可能增加。

据悉,今年全球约有72座自升式钻井平台计划交付。中国船厂将交付42座自升式钻井平台,其中只有6座已经获得租约合同,投机性订单占40%。

中国钻井平台建造船厂排名前三位的都是国有船厂,招商局重工、大船重工,中集来福士预计今年分别交付11座、10座和6座钻井平台。一直以来包括自升式钻井平台、钻井船、浮式装置在内的高端海工装置都是国有船厂的专利,民营船厂因为没有建造记录、技术积累和银行融资支持,因此很难获得订单。

瑞士信贷称,很多投资者可能会撤单,因为在下单订造钻井平台时提供给这些客户的付款条件太宽松。

Gerald Wong周三在新加坡出席的Credit Suisse oil and gas会议上表示:“‘低首付款’更容易让客户撤销合同,所以在未来12个月我们将看到更多订单被取消” 。 ,船厂提供的付款条件非常有吸引力。中国船厂提供的首付比例为1%~10%不等,低于前期正常市场周期的20%。低首付将为客户撤单提供便利,因而在未来一年内将会看到更多的钻井平台撤单。

根据Credit Suisse消息,2015年自升式钻井平台的增长预期超过市场需求,这将导致钻井平台利用率和日租金的降低。此外,新交付的钻井平台激增将会加快钻井平台更换速度,进一步打压老龄钻井平台的利用率和日租金。



补充阅读:

中国船厂是导致市场罪魁祸首
  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海上钻井平台建造商,但同时中国船厂也可能是导致钻井平台投机订单增加的罪魁祸首。
  过去几年来,中国钻井平台建造商曾凭借优厚的融资条件和较低的价格超越亚洲竞争对手,在全球市场上占据近40%的份额;然而,这些船厂却最容易受到目前市场低迷的不利影响。
  为了缓解传统造船业的低迷、扩大业务经营,中国国有及民营船厂曾接获大量钻井平台订单,一些订单预付定金甚至低至1%。市场观察者称,中国船厂许多钻井平台订单至今尚未获得石油公司的租船合同。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钻井平台建造市场将趋向低迷,船厂将面临大量撤单及价格降低的问题,低迷局面可能将比石油市场的衰退持续更长时间。即使原油价格恢复到较高水平,市场上仍然有足够的钻井平台,新船建造将大大推迟。
挪威银行市场部亚洲投资银行业务区域负责人Joachim Skorge表示,未来的撤单情况将由市场走向决定,在这方面,挪威银行认为船厂存在着实际风险。
  野村研究于本月早些时候表示,中国船厂是导致钻井平台投机订单增加的罪魁祸首;即使原油价格回升,2015年自升式钻井平台订单预计仍将减少。
  德鲁里的数据显示,招商局重工自升式钻井平台手持订单量最多,达到14座;紧随其后的是大船重工及上海外高桥造船。相比之下,新加坡华侨银行的数据显示,吉宝船厂及胜科海事的手持订单中仅有5%来自投机买家。

全球超深水钻井平台数量居高不下
据Douglas-Westwood(DW)最新的能源市场报告,由于油价下降,深水钻井公司的市场价值在过去一年下降了一半,Transocean、Seadrill、 ENSCO 和Diamond等钻井承包商的股价与2014年1月相比下降了56%。
  DW表示,尽管股价大幅下降与整个油气行业价格下降趋势一致,然而超深水钻井平台的数量依然居高不下,目前在租赁的超深水钻井平台为171座,2014年1月为175座,仅下降4座。日租金平均从470000美元增加到485465美元,虽然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租赁合同在油价下降前签署。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钻井承包商有充分的理由担心运营商宣布减少资本支出。然而,DW预测,如果油价维持在50~70美元每桶,2015年仍然有很多钻井作业,钻油井总数有望增长17%,至2020年,深水井将维持32%的速度增长。
  DW表示,目前的根本性问题是钻井需求不足。近期新建钻井平台供应大幅增长,这需要长期的需求增长来消化。海工船舶和生产设备的供应将决定未来海洋钻井市场的发展方向。

今年海上钻井平台70%恐将闲置
随着油价由每桶107美元高峰崩跌至近期的50美元以下,不仅使得美国陆地上的页岩油开采意愿受影响,更导致许多海上的石油钻井平台开始闲置。深海钻井平台的利用率在2013年达到巅峰,但随着油价的崩跌,已有专家预期70%的海上平台恐遭闲置。
  据研究机构HIS统计,墨西哥湾海上钻井平台的利用率已由去年的95%大幅降至上周的78%,全球的利用率也跌破90%,较去年减少约5%。据石油和天然气网站Oilpro.com报导,美国钻井服务供应商Hercules Offshore去年11月因油市疲软已裁减数百名员工和关闭四座钻井平台。瑞银近期在报告中表示,在当前的油价背景下,我们相信海上钻井市场的基本面将持续恶化,今年最多有70%的海上钻井平台可能被闲置。

中国处于海工产业价值链末端
  随着陆上和浅海油气资源的日益枯竭,中国正在大力加强深海油气开发。对于这一水深600米-3000米的海域,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亦在衔枚疾进。
  这个在世人眼中低调的行业,却是中国以举国之力扶植的重点。工信部2012年印发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将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列为未来5年-10年发展围绕的核心。
  《规划》中的海洋工程重大项目,主要涉及深水装备关键技术,以突破600米-3000米深水资源开发装备技术为目标,推进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设备的国产化与配套能力。
  据统计,2015年全球海工装备市场规模将达2765亿美元。中国目前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15%,市场规模在“十二五”期间将达800亿美元,相关投资将超过2500亿美元。
  然而,和许多高科技行业一样,中国海工制造亦难摆脱“后发劣势”,始终陷于全球价值链尾端的低水平竞争之中。
  举国体制的弊端与相关工业基础的薄弱,导致中企在研发、设计水平上与欧美同行不可同日而语。即便在最擅长的制造环节,中企也与韩国、新加坡等亚洲竞争者相距甚远。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连琏则直接将全球海工装备(含海洋石油装备)制造业的竞争格局总结为八个字:欧美设计,亚洲制造。
  该学院2010年的一组统计数字显示,每一艘中国制造的自升式钻井平台只有24%的国产化率,中国企业只能得到全部利润的30%。
  这说明了中国海洋石油装备产业的发展现状——处于全球价值链尾端的低水平竞争中。

全球海洋石油装备建造商三大梯队
按中海油集团规划计划部总经理金晓剑的说法,全球海洋石油装备建造商分为三个梯队:
  欧美公司属第一梯队,垄断着关键装备开发、设计、工程总包及关键配套设备供货和高端制造领域;韩国和新加坡公司紧随其后,在功能模块设计建造、总装设计建造领域占据领先地位;中国公司,总体处在制造低端产品的第三梯队。
  作为第一梯队的美国跨国公司,几乎占据了全球海洋石油装备市场的半壁江山。以航空工业着称的美国休斯顿,亦是全球海洋工程及海洋石油开采技术的研发中心。
  在欧洲,老牌海洋石油开发大国挪威,几乎是最早发展海洋石油装备的国家。挪威在历史上船舶工业就很发达,自从1969年在北海发现石油后,就开始把船舶工业转向近海石油工业用船。
  效仿挪威的巴西,则凭借出售深水油气资源开发权,换得合作与技术,也在不长的时间里构建起了发达的海洋石油装备制造产业。目前全球的深水钻井平台,有近半数在巴西海域作业。
  新加坡和韩国,则拥有全球一流的海工装备总装企业。
  新加坡企业有着“低端制造中的高端制造者”之称,承揽了众多欧美国家石油钻采平台制造以及FPSO(Floating Production Storage and Offloading,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的改装订单。
  新加坡吉宝的核心盈利产品——B Class自升式钻井平台,已在全球建造了80多座。
  韩国总装企业,则因价格低廉、交货迅速、质量上乘等优势,在手持订单数量上居全球领先地位。尤其在2007-2008年,韩国企业承接了全球近一半的海洋工程平台项目,创立了以大规模廉价制造为特点的“韩国模式”。譬如,三星重工的钻井船,已经建造了50多艘。
  处于第三梯队的中国,则正在制造领域全力追赶韩国、新加坡。例如,中集集团希望向前端扩展,如果具备了设计能力,自然能为客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也有利于订单销售。

来源:国际船舶网




中国船东互保协会
版权所有:中国船东协会  技术支持: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56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