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港航人,脚踏实地、深耕一线,作行业精神的传承者;严于律己、锐意创新,作行业标准的践行者;投身科技前沿、扎根海外企业,作行业开拓的领头人……他们用实际行动为中国港航担纲先行!为大力弘扬新时代港航精神,展现港航人新担当、新作为,由交通运输部水运局、政策研究室主办,中国船东、港口、引航等协会会同有关单位承办的第一届“最美港航人”推选宣传活动正式启动。经首轮初评,最终从候选人中推选出100名“最美港航人”初选入围人选。特开辟专题,报道活动开展情况及进展,集中展示港航人风采。(第一届“最美港航人”共计收到207份推荐材料。)
陈立龙 海丰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上海新海丰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 船代外勤
陈建荣 中远海运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船管中心总经理/党委书记梅志文 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船舶工程分公司船长覃杰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港航事业部总经理张裕山 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海洋工程分公司总船长、总经理助理张晴波 中交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交一航院“大型煤炭港区粉尘控制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团队黎斌 广西西江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贵港航运枢纽分公司贵港二线船闸工程建设指挥部党支部书记、指挥长
陈立龙 海丰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上海新海丰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 船代外勤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到来后,各个行业都受到严重冲击,航运业也是受到史无前例的重创。疫情稳定后,国家的重中之重就是严防境外输入疫情,作为船代外勤,由于陈立龙从事岗位的特殊性,2020年以来,一直奋战于“抗战”第一线。由于公司运营船舶往返于亚洲各个国家地区,一年靠泊上海港多达1300多艘次,这也给上海港的疫情防控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自疫情暴发以来,陈立龙一直从事于联合海关,边检,海事等各个执法部门,进行疫情防控工作,对挂靠上海的国际航行船舶进行全面的信息收集与上报工作,主要包括核查各船舶挂靠国家及港口判断是其否途径疫情重灾区,以及船员国籍和船员登轮港口和登轮日期,用于判断是否需要对个别船员进行重点检测。保证在船舶靠港前,全面掌握船舶的所有信息。待船舶靠港后,陈立龙协同海关检验官员登轮为国际船员测温,由于船员来自各个国家,需要对船员的各项信息进行调查,为其填写健康申明卡,做流行病学调查,对船员航行期间的医疗日志和医学报告做整理以及调查,对有相关症状或体温异常的船员做核酸检测,确保口岸防疫工作,避免疫情通过港口输入上海,疫情起初至今,完成了多达近一千多艘次的船舶以及约2万人次船员的入境检疫检验工作。疫情初期,公司海丰四日市轮SITC YOKKAICHI于2020/4/23日0330时靠泊外高桥码头进行装卸货,就在船舶靠港的同时,一名船员由于操作不当,导致上身受严重外伤,接船长的通报得知该船员应紧急送医治疗,陈立龙受船方委托及受伤船员的治疗需求,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并同时上报辖区海事,海关,边检,并在海关人员的大力配合下,20分钟内即为该船员进行了核酸采样,并对该船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在确保该船员各方面正常的情况下,同意该船员由120急救先送往医院进行治疗,并加急对该船员核酸进行检测,在边检,海关,沪东码头的各方支持下,该船员第一时间被120送往就医,由于靠泊时间较短,为保证码头装卸以及船舶正常开航,陈立龙经跟医院了解,做抗体血清能在40分钟出新冠检测结果并显示为阴性,与此同时该船员在医院进行了治疗,并顺利在船舶开航前返回,短短的几个小时内,根据各执法部门的要求,及时汇报,满足了针对疫情的各项规定,保证了船舶的正常装卸和开航,同时解决了船员的就医需求,保证了船方的利益。今年公司一租赁船舶海丰卡迪夫CARDIFF TRADER,于2021/5/30日0500时靠泊外高桥码头,该船为外国籍船员,受船东委托,该船2名新加坡籍船员申请上海港办理下船归国,根据防控政策,外籍船员休假需要交通委实施一船一批政策,并确保下船后3天内乘飞机返回,根据相关要求,陈立龙联系各部门进行申报以及审批工作,并最终同意该2名船员在上海港办理入境归国,海关登临工作完成前不能人员上下以及货物装卸,待船舶靠好码头,陈立龙协同海关第一时间登轮为全体船员进行流调以及核酸检测,20分钟完成对该船的检疫工作,为码头顺利完成装卸提供了全面保障。在海关的大力支持下,仅4小时就拿到了核酸阴性的检测报告,顺利完成了该2名外籍船员的下船手续,此次外籍船员下船是疫情以来外高桥辖区首次办理外籍船员下船,通过此次各方整理方案和流程,如何保证满足防控需求同时又能确保各方利益,获得了宝贵的经验。近期随着病毒变异,国外疫情肆虐,继续控制境外疫情输入,成为了国家的重中之重,在这一年多,积累了很多抗击疫情的宝贵经验,如何应对,如何防控。步入后疫情时代,我们任重道远,还有很多艰苦任务等待我们去一一突破。在未来的工作中,总结经验,接续奋战,为上海港建设贡献出自己绵薄之力!
李军,男、汉族,湖北洪湖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国共产党员。李军同志自 1994 年毕业以来从事航海职业 20 多年,先后担任过船舶轮机员、轮机长、造船项目经理、机务主管、机务经理、副总经理,有着丰富的航海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多年来一直在国航远洋集团公司承接督造新船、开辟国内外新航线、试航大型船舶等富有挑战性的艰巨任务。
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进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开放与开发,打造出两岸人民的共同家园,开辟海峡两岸海上快捷通道。2010 年,“福建海峡高速客滚航运有限公司”(简称:海峡高客公司)出资购入中国第一条高速客滚轮“海峡号”投入台海两岸运营。国航远洋集团公司选派了包含李军同志在内的一批精干队伍到平潭指导和协助“海峡号”安全规章制度体系的建立,推动“海峡号”对台直航顺利通航,为海峡高客公司开启两岸直航业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5 年 11 月,受国航远洋集团公司委派,李军同志正式出任海峡高客公司副总经理,开启了他扎根平潭、服务海西建设的人生新篇章。作为公司副总经理,李军同志深记自己的使命,不但高度重视船舶安全,视安全为企业生命线,而且十分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他充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钻研专业技术知识,寻求技术突破为企业“节能增效”。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出最合理的船舶修理方案,他总是通宵达旦地遍寻典籍,反复测算,多方讨论,集思广益,小心求证,力求尽善尽美、万无一失。为实现“节能减排”,李军同志带领全体船员多番推算、反复试验,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办法,多管齐下从各方面减少运营成本支出,对公司的节能开源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他倡导节约船上的易耗物品,教育船员要节约不要浪费。他特别重视船舶的日常维修保养,经常查看各项机器的性能指标,能够做到自修的就尽量组织机务船员自己修,确实无法在船上、码头修理的才进船场修理,从而大大减少维修费用。为实现安全节油,他与轮机长多次讨论、几经测试终于制定出适合本船的经济航速。
2019年末,一场突如其来、旷日持久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船员群体带来重大影响,一边要做好疫情的防控,一边还要做好船舶的安全运营。超长期在船工作、疫情的威胁、疫情下的船员身心健康等等面临严峻挑战,疫苗接种无疑是应对挑战的有效途径,接种工作刻不容缓。2021年初,中远海运船员管理有限公司紧急成立船员疫苗接种专班,全力推进公司疫情防控、疫苗接种和船员换班。
褚建东同志,是中远海运船员管理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船舶政委,有着丰富的船舶一线工作经验,对待船员感情深厚,对待工作认真勤勉,2020年11月开始在分公司党建业务轮岗,随后进入船员总部疫苗接种专班,具体负责天津分公司和天津片区船员疫苗接种。“道虽通不行不至,事儿虽小不为不成”,船员疫苗接种是全新的课题更是陌生的工作,为不辜负公司领导的信任和船员弟兄们的期盼,褚建东将自己满腔的热情完全投入到忘我的工作当中,他每天紧盯网络和电视新闻了解国家疫苗接种政策,通过网上电话或者市长热线等形式,分别与天津片区内河北山西两省、北京天津两直辖市和内蒙古自治区17个区市县和蒙旗的卫健委、疾控中心和接种点取得联系,建立了电话、微信和邮件等38个联系方式,通过发申请函、微信沟通、开具证明信积极为各地在岸船员申请接种疫苗。1-3月份是国家重点启动的首批九类人疫苗接种阶段,在各地疫苗资源都很紧张的情况下,天津分公司先后成功组织了7批次船员集体接种,包括兄弟分公司在内共计600多名船员接种了首批疫苗。“在其位、谋其政、思其政”,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做出调整改变,积极推进船员属地接种。3月下旬国家联防联控机制启动全民接种,褚建东通过企业微信群、船舶公休群、个人微信和电话等形式加强与船员沟通,积极宣传国家疫苗接种政策和公司接种奖励机制,耐心解答船员对接种疫苗的担忧和关于接种过程中发生的路费住宿核酸检测等费用报销的问题,让船员们放下思想包袱,主动联系属地接种疫苗;遇到船员当地无疫苗或者长时间接种不上时,就安排他们来公司接种疫苗,耐心持续的思想动员工作取得了很好效果。抓住时机,善于创新,取得了船员疫苗接种工作的重大进展与突破。作为天津片区疫苗接种联系人,褚建东不等不靠主动沟通,密切协调海事局、港航局和各家接种点,哪里有疫苗就联系哪里,实时掌握疫苗动态、分布和数量,统筹推进在岸公休、隔离结束、来津内贸船船员接种疫苗,每天多则百人,少则数人,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期间,他通过海事局向新区疫情指挥部发出公司申请函,分两次成功在公司附近的五中心医院为船员预留了康希诺疫苗,保证了船员疫苗接种不间断;与此同时他还努力扩展疫苗接种渠道,分别在天津市河东区和东丽区联络了三个接种点可以长期为船员接种。心系船员,做好服务,来天津接种的船员无论是哪家公司,在服务船员上褚建东都做到一视同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努力做好暖心工程。考虑外地船员来津交通住宿不熟悉问题,他提前准备好详细的位置图和路线图,在船员抵达前他亲自打电话或微信提前联系船员本人,安排住宿旅店,解答船员行程问题;充分理解船员接种后急于回家的心理,一方面亲自现场对接组织接种,一方面协调接种点尽可能给船员提供便利通道,让他们到了就接种,接种后就能回家,并联系接种点尽可能为船员提供矿泉水、白糖、饮料等防暑降温慰问品;当遇到船员旅途匆忙未用餐时,他通过分公司工会安排船员就近用餐或者发放餐票让他们在分公司食堂用餐,他的贴心服务得到了船员特别是兄弟分公司船员的赞许,也为天津分公司赢得了赞誉。“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做事不声张”是该同志的工作特点,他以不甘平庸的钻劲,心系大局的情怀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出新时期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
陈建荣 中远海运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船管中心总经理/党委书记
陈建荣同志作为中远海运能源船管中心总经理、党委书记,管理着全球最大的能源运输船队,担负着130多艘船舶和近6000名船员的安全管理职责。从事航运事业28年来,他始终坚守航海人的初心使命,立足岗位,开拓创新,勇立潮头,逐梦远航,出色完成公司深化改革、提质增效、安全品牌建设等重点任务,为航运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他曾先后多次获得集团和公司优秀青年、优秀船长、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及先进个人等称号,2020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坚持以企业高质量发展、安全发展为目标,2015至今,作为骨干人员参与了一系列公司重大改革,均取得较好成效。2016年,在公司改革重组中,他根据“统一经营、集中管控”思路,精准定位总部安全管理“引领主导、融合协同和服务监督”的功能,参与设计并持续推进的总管制管船模式和双通道用人机制为核心的十项安全创新举措,成功建立能源板块统一的安全管理体系,打造统一安全营销品牌,形成了“一个标准、一个体系、一个DOC”的管理格局。2017年,作为集团IMO成员全程参与集团船员体制改革方案的起草,为集团船员体制改革方案的出台贡献力量。2018年,在公司全面推进落实船舶管理体制改革中,作为工作小组组长,牵头开展船舶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细化实施、“三位一体”机制下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的建立等工作,实现体系有序衔接、安全无缝对接。2019年,公司完成船舶管理体制改革,广州、大连、上海三地管理人员汇聚一起组建船舶管理中心。作为团队的“领头人”,始终坚持打造一个步调一致、目标统一的高素质安全管理队伍,带领部门员工以钻石团队精神为指引,求同存异、互帮互助,利用各种方式拓展并加强与业界的交流合作,不断强化航运企业应急保障和响应能力建设,多次参与海事局海难事故后续处理、国家层级珠江口、舟山海域的海上综合应急演练的方案设计和现场工作,以实际行动推动“安全营销”战略落地。根据公司“关爱船员、守护航船”行动纲领,牵头制定《船岸交流工作管理规定》《船员职业生涯发展“百人计划”》 《船岸结对共建方案》 《首问负责制》等一系列涉及船员人文关怀的举措,在船岸间营造“态度上尊重船员、感情上贴近船员、行动上关爱船员、能力上提升船员、安全上严管船员”的良好氛围。作为船管中心党委书记,紧紧围绕公司和船舶中心任务强化党建工作,组织开展“标杆船舶”创建工作,促进船舶安全管理提升,擦亮船舶党建金字招牌,将“关爱船员、守护航船”行动纲领贯穿在日常管理工作的全过程,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坚守在公司防疫第一线,指导船舶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做好船员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制定落实超期工作船员的慰问和补贴方案,按“一船一策”原则制定换班计划,实现了疫情期间船舶“零感染、零输入、零输出”的“三零”目标,得到了船员们的一致认可。其所在党支部多次获得集团和公司先进基层党支部,所管理船舶多次获得国家、主管部门,以及行业组织优秀集体荣誉。
朱光前现任山东海运船舶管理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他迎疫不乱,为船舶撑起安全屏障,做海上逆行者的坚强后盾;创树党建品牌,筑牢基层党建基础;围绕山东海运打造“现代海洋物流运输企业集团”,打响了“山东海员”的品牌,在山东省“港强航弱”改革征程中,无愧于“浮动国土”的护航人!
朱光前凭借28年航运一线的实战经验,创新船舶管理方式,提出了“全生命周期”船舶管理思路及“公司式”船舶管理理念,推进以“船舶主管负责制”为基础的“三位一体”船舶管理模式,系统性地优化了公司的船舶管理业务。为建立一支符合山东海运发展战略需要的高素质船岸队伍,他提出船员培养“3+1”工程,将船员分层次进行“船+岸”岗位轮动培养,整体提升了船员素质的同时,建立了包括50余名优秀船员的后备专业人才库,进行跟踪培养,并结合“三项制度”改革打通了船岸通道,实现了船员岗位和岸基管理岗位的双向流动,激活并优化了船岸团队,为提升船舶管理水平奠定了坚实的人员基础。近年来,各船舶始终保持安全运营状态,PSC检查零缺陷通过率始终保持在80%~90%之间,远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2019年,得到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派驻的记者团专访宣传,打响了“山东海员”的品牌。基于过硬的业绩,自2020年持续接管14条新船业务,实现了公司管理规模的快速增长。2020年暴发新冠肺炎疫情,航行在远洋一线的船舶及船员面临较大风险,在朱光前的领导下,积极对船员开展“八心服务”,周密部署船岸防疫工作,制定防疫指南,对船舶实施“一船一策”方案;千方百计保障船舶防疫物资供应;开展防疫应急演练,部署岸基24小时跟踪船舶,利用“云检查”监督落实防疫措施,织密防疫安全网。与此同时,各地港口换员不确定性增加,当各公司等待观望时,朱光前客观分析航运市场形势,迎难而上,根据船舶挂靠港口,提前与港口所在地各级单位密切联系,争取换员许可,抢抓换员时机,积极破解船员换班难题,做海上逆行者的后盾。在他的领导下,公司实现在厦门港、宁波港、京唐港等地破冰换员,2020年至今已完成了161艘次2211人次的船员换班工作;公司管理的40余艘大型散货船1200余名船员,在世界高风险港口之间安全高效地完成着运输任务,未发生过一例船员感染事件,为船东创造更高价值提供了坚实保障。鉴于船舶防疫安全及船员换班工作走在行业前列,他积极分享经验做法,助力其他航运企业渡过难关,相关事迹先后被工人日报、中国交通报、大众日报、学习强国等媒体报导。作为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朱光前坚持党建引领,推进实施了“党支部建在船上”和“船舶政委工作制”,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形成了“两项制度”特色党建,2017年得到中组部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督查调研组肯定;近年来以“两项制度”创树为抓手,形成了卓有成效的“四个融合船岸联动党建工作机制”,实现了船舶党组织全覆盖,管理的10个基层党支部形成了“一支部一品牌”的特色党建格局,党总支打造出“船舶党旗红,安全航运行”党建名片。2018年以来2个支部被评为山东省国资委过硬党支部示范点,公司获评为山东省文明单位,多艘船舶获评为“中国海事局安全诚信船舶”“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模范职工小家”“山东省青年文明号”等荣誉;多名船员荣获“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交通工匠”“富民兴鲁劳动奖章”等荣誉。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朱光前在航运业发展的征程中始终保持着管理担当与创新精神,他将继续守护更多巨轮驶向深蓝,为山东海运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李启凡2009年本科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专业,2009-2011年以Distinction成绩分别获得Cardiff University的MSc Transportation硕士学位和Cass Business School的MSc Shipping, Trade and Finance硕士学位。2012年初加入中化船务负责操作业务,并于2016-2019年外派至迪拜负责租船业务。2019年公司完成收购更名为君正物流,常驻新加坡负责中东印度欧洲区租船业务至今。
李启凡投入液体化学品运输以来,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从最初操作1条台海直航船,到后来超负荷2倍以上负责13条外贸船商务操作;从最初负责阿拉伯海湾六国的租船业务,到现在负责国内最大外贸化学品船队在中东、印度、欧洲区域的租船业务,他在职近十年做到了7天24小时365天在岗,无一天脱离岗位。于他而言,航运人的征程就是无边无际的蔚蓝大海,劈波斩浪洋阔远航,航运人的使命就是兢兢业业丈量每一条航路,一往无前,航运人的浪漫就是悉心呵护每一笔货物,使命必达。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身处航运业,如果不能十年如一日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公司不会放心把数以亿计的重要资产交到他手中经营。对外而言,作为大宗化学品国际贸易中的关键环节,他代表着君正物流甚至部分国家民族的形象,虽然商场上的尔虞我诈无可避免,但诚信是他永远的底线和君正船队的生命线。当资产达到一定规模,一城一池的得失并不能带来持续稳定的收益,只有做到客户在谈判桌上最难缠的对手,谈判桌下最值得信赖的伙伴,才能真正形成长期互信的合作关系。三年迪拜,两年半新加坡,常驻国外让他无法兼顾家庭与事业,平时看到别人合家团聚说不羡慕是假的。但凡事有失必有得,长期身处一线让他能更加专注,由于无法面对面内部沟通,他一方面主动学习更多商务领域外的工作(如海务,机务,法务,财务等)以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跨地区、时区的资源协调、团队管理能力;而身处一线,时常不得不独自面对困难,也需要有足够的承压力,才能冷静思考,解决问题。另外,驻外工作让他能与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户直接接触,了解对方生活背景、思考方式和处事方法,所谓知己知彼,这是只靠即时通讯手段沟通无法接触到的宝贵经验。5年多的外派经历让他的知识、经验、能力得到充分的磨练,积累了化学品运输行业的深厚专业知识,也为船队的全球化发展铺下一块又一块的基石。2019年公司完成收购更名为君正物流,团队人事变动较大,整个市场一致看衰,甚至有外部船东等着君正物流经营不下去然后低价收割资产。他心中一直憋了股劲,两年多来,调整航线,梳理长约,调动团队自我提高,提升效率,在制裁、疫情、市场低迷三座“大山”的压迫下,仍以远超预期的业绩实现正增长,营利能力领先行业水平,向公司与股东交出满意答卷。李启凡在港航改革发展实践中,勤于思考,善于创新,不断取得工作领域的重大进展与突破。在他与君正外贸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公司船队在阿拉伯地区的货运量从他2016年刚外派迪拜时的名不见经传,到现如今全球第5,国内第1。船队规模从零成长为中国第1、世界第6,在被挪威人、日本人垄断的液体化学品运输市场上,第一次有了中国人的身影。经历风雨,方见彩虹。李启凡就是这样一个在困境中成长,勤奋、专业,不畏困难,勇于接受挑战的新一代航运人。他的努力让世界了解并接受了中国船东专业化服务,为推动中国液体化学品运输船东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李会胜,中共党员,工程师,2008年6月中国海洋大学港航专业毕业后开始从事水运工程项目建设工作,专业技术年限13年。2019年1月,他遵照公司安排,远赴“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孟加拉参与工程实施,先后担任孟加拉国蒙格拉港疏浚一期项目副经理、孟加拉国蒙格拉港疏浚二期项目经理等一系列重要职务。
作为一名“港航人”,李会胜同志始终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不仅要努力做好项目,在异国树立中国品牌,同时也要致力于推广我们自己的行业标准,以硬实力提升中国“港航人”的国际影响力。蒙格拉港疏浚一期项目是孟加拉国蒙格拉港建成以来最为大型和复杂的疏浚项目,也是中国土木在航道疏浚领域承揽的首个项目,同时也是李会胜同志参建的第一个海外项目。由于该项目缺少前期完备的勘察研究,业主、咨询又缺乏类似外海疏浚经验,项目的招标文件、合同文件以及设计文件均留下了大量缺陷,导致项目各方在实施前期花费了大量时间去调查、讨论、纠正和完善合同要求与施工方案,极大增加了工期压力。此外,孟加拉自2020年3月份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后,针对这一情况,李会胜同志毫不退缩,带头坚守岗位,一方面带领全项目深入学习掌握防疫知识,紧急传达部署上级要求的各项防疫制度要求,严格落实并执行常态化防疫措施以及科学的封闭化、网格化管理措施,紧盯各项防疫和生活物资的供应保障,积极开展谈心稳定队伍思想;一方面凭借自身多年施工管理经验和一股敢打善拼的韧劲,带领项目团队攻坚克难,严抓工程质量安全,紧扣工期节点,优化施工方案,科学精密开展施工。其本人连续奋战17个月,带领项目克服了雨季施工、交通不便、疫情困扰等状况,不畏困难“白加黑”,最终不仅成功实现项目团队107名中方员工无一人感染的抗疫目标,又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了疏浚任务,还突破性的提前完工并移交了项目航道。项目实施的良好也大大促进了后续疏浚二期项目的成功签约。项目完成后,蒙格拉港主航道通航能力得到了显著改善,2021年前3个月就达到了2020年全年港区的船舶吞吐量,强势助力孟加拉国的经济发展,获得了业主、咨询与投资方的高度认可和大力表扬,极大地提升了中资公司在当地社会的形象和声誉,当地主流媒体对该项目进行了大量正面的宣传报道,树立了中国品牌。李会胜同志在孟加拉工作时深深体会到“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的涵义,迄今为止,国际主流行业标准依然被欧美等发达国家垄断,我国的水运工程行业标准体系虽已非常完善和成熟,但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认可度还不够,鉴于这一情况,他借着负责实施蒙格拉港疏浚一期和二期项目的契机,向孟加拉当地业内人员积极宣传和推广我国水运工程行业先进船机、设备、工艺、技术等。李会胜还积极联合国内优秀研究院和设计院与当地学者进行交流,2019年与当地著名的库尔纳工程大学联合开展了《孟加拉蒙格拉港普苏尔航道工程水流泥沙数学模型研究》,该项工作全部采纳了中国标准并取得了孟方的认可。同时,他还多次受邀参与库尔纳工程大学疏浚工程学术交流会,讲授疏浚经验,在交流过程中,他将我国长江口深水航道综合整治、淮河干流航道综合整治成功经验在当地进行推广,阐明航道整治对港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民生效应,积极推动对蒙格拉港区航道整治工作的研究,在他的努力下,目前该港区航道整治工作前期咨询、科研、设计等工作均为中国业内企业主导,中国标准将会有极大可能贯穿全项目生命周期。2021年新冠肺炎病毒变异后卷土重来,孟加拉疫情愈演愈烈,相比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李会胜同志仍然带着中国“港航人”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带着对党和祖国的诚挚热爱,毅然选择和团队一起再次扬帆起航,全力推进蒙格拉港疏浚二期项目建设,逐梦南亚。
梅志文 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船舶工程分公司船长
梅志文,男,中共党员,船舶类(旋转起重船/一等/船长)/起重工三级,中国铁建港航局“铁建砼01”船长。
梅志文2013年5月来到港航局,此时正值“铁建砼01”建造期间,作为一名已经从事海上工作近20年、有着丰富经验的“老船员”,他被派往江苏泰州口岸船厂负责该船的监造工作。船舶建造是一项精密而浩大的工程,而“铁建砼01”船作为中国铁建港航局首批打造的核心装备,更是需要他和监造组的同事们不能有丝毫懈怠。本着“以船为家”的思想,整个监造过程中,梅志文吃住都在船厂。他主动和船厂沟通,凭借丰富的船舶使用管理经验,对船舶的建造方案进行多次改进。针对沉重的锚链在抛放时经常拖蹭甲板、不仅噪音大而且损坏甲板油漆的情况,他提出在锚链出口端加设托架;搅拌站粉料仓的螺旋机悬空在甲板两侧,会给日后的检修埋下安全隐患,他提出增设检修平台;二层甲板生活区前往三层甲板工作平台的楼梯垂直于甲板上,船员上下楼梯不安全,他提出对扶手转角楼梯进行改装……他在细节上的逐一把关,使得船舶在建造初期就彻底解决了使用期的不便和难题。最终,在多方努力之下,“铁建砼01”提前下水,投入到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的建设之中。“铁建砼01”下水的首战项目——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是我国首座、世界最长的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梅志文带领“铁建砼01”团队肩负着打好“第一枪”的重任。面对新船、新人、新环境,梅志文经常利用非施工间隙将船员们集中起来,为他们详细讲解船机设备、机械性能和操作方法,鼓励船员相互交流,遇到问题随时提问、共同探讨。在梅志文的带领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铁建砼01”迅速度过磨合期,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平潭海峡海况复杂、天气多变,施工条件极其恶劣,“铁建砼01”每年有效施工天数仅为100多天,工期紧张、技术方案复杂、交叉施工干扰等挑战前所未有。同时,混凝土的浇筑也面临着大方量、高难度、超时长等种种不利因素。为保证混凝土浇筑任务顺利完成,梅志文带领团队刻苦钻研,不断优化浇筑方案,细化浇筑流程,强化安全监控防范,对混凝土工作性能、浇筑顺序、温控措施等工艺反复确认,创造性地实施了“搅拌系统水箱改造”“下料斗加装过滤网”“增设拖泵交换管”等多项技术改造,大大降低了船舶故障率,提高了施工效率,并在船上建立起无缝隙安全防范体系,创造了搅拌船连续施工30个月“零耽搁”“零质量事故”和“零安全事故”的纪录。为在良好天气“窗口”期完成大方量混凝土施工任务,梅志文经常带头连夜奋战,连续工作20多小时是常有的事。2016年11月3日,在三方联合作业的S03号超大型承台浇筑施工任务中,梅志文坚守岗位三天三夜,创下了搅拌船连续作业60个小时、浇筑混凝土3759立方米的骄人成绩。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建设期间,“铁建砼01”屡次刷新纪录,单月最高浇筑量1.65万立方米,年浇筑量超过16万立方米,提前131天完成全部浇筑任务,海上混凝土浇筑施工的“质”和“量”始终领跑全线,多次被项目部誉为“信得过的船舶”,成功打响了“铁建水师”的名号。入行多年,从最初的普通水手,到现在的“明星船长”,梅志文没有因身份的改变而骄傲自满,也没有因职务提升而忘记作为一名船员的初心。从业25年来,梅志文深知船员这份职业的艰辛与不易。他在公司工会的指导帮助下,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一遍遍为年轻船员讲解实操经验,把老船员“传、帮、带、学”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梅志文的引领下,“铁建砼01”首批大学毕业生船员全部成长为公司的船员骨干。继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之后,梅志文带领“铁建砼01”船队又参建了浙江舟山鱼山液化码头、浙江交工集团中澳码头以及宁波舟山港主通道公路工程等项目。面对紧张的工期和繁重的任务,这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船员团队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施工任务,得到了业主的高度赞誉,为企业“走向深蓝”奠定了坚实基础。梅志文本人也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广东好人-敬业奉献好人”奖、广东省“优秀海员”珠海市“最美劳动者”“道德模范员工”等称号。
肖建国,1995年7月至2012年8月,就职于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第三工程公司,历任项目经理、经营副总经理等职务。多次荣获中交四航局先进个人、十佳青年、优秀项目经理,2010年度获得“全国建筑企业优秀项目经理”称号。组织施工的上海港罗泾港区二期工程项目被国家工程建设质量奖审委员会评定为“2010-2011年度国家优质工程”,获得上海水工建设质量最高荣誉“申港杯”奖,并荣获“国家金奖”。领导的团队连续多年被评为中交四航局“文明单位” “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等。
2012年8月至今,受聘于广西新港湾工程有限公司,自任职以来,先后担任公司生产副总经理和经营副总经理,2018年10月起正式被聘请为总经理,主管公司管理工作,为公司提升整体管理水平作出重大贡献。任职以来,先后在广西区内组织参与柳州港鹿寨港区江口作业区一期工程陆域形成工程(No.B标段)新建6个2000吨级泊位及陆域形成工程面积20.69万㎡,钦州港东航道扩建工程(扩建10万吨级双向航道)一期工程开挖和吹填1700万m³和水下炸清礁90万m³,以及西江航运干线贵港至梧州3000吨级航道工程二期工程NO.3标段水下开挖量约26万m³,水下炸清礁量约28.24万m³等多个项目。放眼全国也组织承建沅水浦市至常德航道建设工程SG1标段水下开挖约33.5万m³和水下炸清礁43.2万m³,以及澜沧江244界碑至临沧港四级航道建设工程(航道整治)施工第4标段水下炸礁60万m³和陆上炸岩17万m³等。在把握国内行业工程脉络的同时,目光远大,积极组织开拓海外市场,承接了加纳特码新集装箱码头水下炸礁48万m³项目,喀麦隆克里比市深水港二期工程疏浚280万m³及炸礁130万m³项目,以及越南和发容桔钢铁厂疏浚和炸礁工程水下开挖约200万m³,水下炸礁18.5万m³等项目。项目施工过程中多次跟班作业,凭借多年工作积累的经验帮助项目顺利开展,并根据爆破效果实时指导调整爆破参数。各个工程项目顺利完工,赢得甲方和业主的一致好评,不仅为公司节约成本,还为公司创造了良好的信誉和效益。经过不断实践与研究创新技术,2015年总结的《现场混装乳化炸药制备与水下钻孔爆破施工一体化工法》获评为国家交通运输部水运工程一级工法,参与的《坚硬土质条件下采用土体置换联合钢板桩止水排水法下沉沉井施工工法》获评为国家交通运输部水运工程一级工法,组织编写的《水下沟槽预裂控制爆破施工工法》获评为国家交通运输部水运工程二级工法,参与编写国家交通运输部水运工程二级工法《大间距排架高桩码头大面积底模支撑系统施工工法》;参与的《门式起重机纵横移动一体化快速出运大型方块施工工法》于2018年获评为国家交通运输部水运工程一级工法;此外,取得2020年广东省省级工法《重力式码头深水深槽大厚度换填砂地基振冲加固施工工法》。2020年12月,凭借“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现场混装水下爆破关键技术”和“水下沟槽预裂爆破施工关键技术”,分别被中国爆破行业协会评为“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一等奖和三等奖。作为第一负责人编制了“水下机械化批量投放裸露爆破药包的装置” “码头大型模板微调双向拉撑螺杆装置”等4项国家实用新型发明,参与编制“一种起爆网路安全防护装置”、“一种船舶螺旋桨防碰撞装置”等10项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以上技术专利的获得和总结,为公司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任职期间,不断提升个人技术管理水平,推动公司进行技术管理和技术创新,关注重大项目的进展,亲自跟进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经过不断地技术管理创新,公司于2018年通过广西科学技术厅的评审,正式成立院士工作站;2019年通过广西总工会的评定,获得“广西五一劳动奖状”称号;2019年通过广西科技厅的审批,评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020年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2021年获广西工商业联合会认定的“广西民营企业100强”;并连续多年获得多项建筑业诚信企业、先进企业、全国水运工程建设优秀施工企业、国家级及区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等。2015年凭借个人出色的能力,入选为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施工、咨询”专家,成为中国爆破行业协会常务理事;2018年入选交通运输部“水运工程设计和施工企业资质审查专家”。
初心不改,使命必达,铺就港航之路
翟剑峰,男,1975年9月出生,2000年硕士毕业于河海大学,中国共产党党员,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2017年担任华设设计集团水运设计研究院院长,2020年担任华设设计集团副总裁,分管水运专业等工作。翟剑峰自2000年从事水运工作以来,二十年如一日,勤奋工作,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以努力进取作为工作和生活的准则,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港航事业工作中,主持或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了多项省部级以上水运重大工程和科研项目,取得了大量优秀成果,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近四十项。2020年被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评为江苏省交通运输行业“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第二层次人才,被聘为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入库专家和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校外指导老师,2019年入选交通运输部“水运工程建设技术与标准专家库”委员,2018年入选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团体标准专家委员会委员,并被评为江苏省交通运输工程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综合交通运输学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和江苏海事局专家委员会委员。同时,作为东南大学、河海大学校外研究生导师,已培养研究生5名。在工作研究过程中,还注重专利研发与申报,共成功申报专利24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并参与撰写专著3本,发表论文20余篇。翟剑峰所在的华设设计集团,前身是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以水运专业起家,是全国最早的水运甲级设计院之一,得益于江苏滨江临海、河湖密布等丰富的水运资源(水域占国土面积17%)和全国水运大省的地位(干线航道里程、亿吨大港数、万吨级以上泊位数、港口吞吐量和综合通过能力等指标均全国第一),华设设计集团港航专业团队近年来得到较好发展,尤其是在翟剑峰院长带领下,进一步打造了规划智库、设计咨询、科技研发、试验检测等港航全产业链咨询研究团队,承担了江苏省和重要地市沿江沿海及内河多个战略和规划研究,成为了江苏港航发展第一智库;同时负责了江苏以京杭运河为代表的2000公里以上干线航道及60多座船闸的设计工作,参与了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连云港港30万吨级深水航道等国家级重大工程,负责了江苏沿江沿海多个重要港口开发项目,特别是在“长江大保护”等国家战略的新要求下,承担了沿江产业向沿海转移的龙头企业项目——中天钢铁南通绿色精品钢基地8个5万吨级泊位海港码头以及“通州湾港区长江新出海口”多个沿海重大港航项目的设计咨询等工作,为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开发建设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同时,江苏围绕着从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的迈进,正在着力打造以绿色智能等为代表的全国样板和示范,翟剑峰作为江苏省交通厅和科技厅联合成立的科技平台——“江苏省水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主要负责人,带领团队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承担了交通运输部绿色智能航道建设与维护科技示范工程、江苏内河航运安全绿色关键技术研究等重大科技专项,研发推广了水运大数据、BIM技术、水下三维全景成像技术、工业化装配式护岸等先进技术。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重视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江苏率先在全国打造京杭运河现代绿色航运示范区,这也是江苏交通强国十大样板工程之一,翟剑峰院长带领的华设设计集团港航专业团队,全过程负责和参与了该示范工程相关研究与设计工作,有力支撑和保障了这一示范工程的成功实施。在服务江苏港航发展的同时,翟剑峰院长带领华设设计集团港航专业团队,发挥港航专业技术和人才等优势,将江苏经验复制到全国,将华设能力服务于全国,为全国水运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作为交通运输部“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技术咨询机构,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水运工程设计项目”技术咨询机构,交通运输部“平安百年品质工程(船闸工程)”技术支撑单位,交通运输部全国水运施工标准化主要技术支撑单位,《中国内河通航建筑物》主要编写单位,全国水运行业相关规范和标准的编制单位,以及《中荷合作——船闸运行与航道养护的提升与改进》技术承担单位,华设设计集团一直全力以赴并高质量去完成相关技术支撑工作。同时,在全国水运行业建设发展领域,特别是作为交通强国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全国内河干线航道网规划建设过程中,翟剑峰院长带领华设设计集团港航专业团队积极参与、主动服务,承担了全国“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内河干线航道网中的数十项重大工程,积极贡献了华设智慧和力量。华设设计集团在船闸设计领域的综合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始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船闸业绩覆盖了长三角、珠三角、东北,长江中上游地区等十多个省份,从东北冰冻地区船闸,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船闸,再到两广等山区高水头溶洞地质船闸,包含了各种闸门形式的单线闸、多线闸及航运枢纽;在航道设计领域也一直处于全国技术前沿,航道业绩覆盖了长江、黄河、珠江、湘江、淮河、京杭运河等国内主要航道,尤其在内河航道的生态护岸、绿化景观、水流泥沙以及险滩浅滩整治等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翟剑峰怀着对港航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不分昼夜、以岗位家,港航发展是他必赴的使命,卓越品质是他追求的目标。他处处身先士卒,事事率先垂范,以智慧运筹帷幄,用创新引领发展,凭胆识攻坚克难,携忠诚书写诗篇。他是企业的中流砥柱、发展中坚,更是当之无愧的最美港航人!
覃杰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港航事业部总经理
覃杰,中共党员,正高级工程师,交通运输部、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专家,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水运专委会秘书长,广东省咨询协会交通专委会秘书长;国内港航设计院第一本国际期刊《IJAMAE》副主编。现任中交四航院港航事业部总经理、科技处处长、总工办主任、质量处处长。曾获得“中央企业劳动模范” “广东省金锚奖” “中交十大优秀青年”等荣誉。
他先后参与了400余项港航工程的咨询、设计、项目管理项目,业务足迹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全球首例“堆场箱区平行岸线布置+北斗导航智能导引车+自动化单小车岸桥”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方案——广州港南沙港四期工程(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世界上建设规模最大的江海联运集装箱码头——南沙港三期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水运交通优秀设计奖一等奖);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石化码头——中科合资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码头(荣获: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国内第一个孤岛式大型油码头——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马鞭洲码头等(荣获:水运交通优秀设计奖三等奖)。他发表SCI、EI检索和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5项,专著8项,主创编纂了世界最大最完整的《英汉土木工程大词典》 《汉英土木工程大词典》,主参编标准7项,包括《海港锚地设计规范》 《游艇码头设计规范》 《水运工程海上人工岛设计规范》 《液化天然气码头设计规范》(修订)、《内河液化天然气加注码头设计规范》(修订)等。他负责公司质量管理工作,体系认证连续16年无不合格项的纪录,连续3年通过AAA认证,领衔四航院科技管理创新成果丰硕;创建了多个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创新工作室、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推动公司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实现零的突破,荣获“ENR全球最佳工程项目奖”、“RICS中国奖”等一系列国际奖项。今日,他以荣誉证明过去的奋斗价值;明日,他将继续肩负一名港航建设者的使命,为四航院、为新中国港航工程建设奉献自我。
严兵,现任上海振华重工海工集团总工程师,海工院副院长。1993年入职振华,至今已近三十年的时间,他在工作岗位上努力拼搏,带领团队一次次攻坚克难,开展技术攻关和创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世界第一、亚洲第一。
2004年,广州打捞局计划新建一座4000吨的浮吊,用于打捞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这个重担由振华重工接下,并交给了严兵和他的团队。当时,中国企业也从未涉足过千吨以上的起重船建造,没有参考图纸,没有相关标准,一切都需要摸索。振华重工起重船的建造就在这样艰难的境地中迈出了第一步。在投身海工装备研发之前,严兵曾在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研究领域深耕了10年。为了配合公司发展战略的需要,他毅然投身海工事业。在持续700多天的设计旅程中,严兵几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有时梦中会突然想到一个点子,就特别兴奋,第二天一早就赶紧把它用到项目中去。”提及当初,严兵感慨万千。项目进行过程中,团队成员每天悬着一颗心过日子,甚至半开玩笑地说,“我们严总的头发有一半就是为了这个项目掉的”。项目的研发设计持续了两年时间,严兵带领的设计团队攻坚克难,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波折,最终才顺利完成。2006年,4000吨起重船“华天龙号”交付,顺利打捞“南海一号”出水。振华重工凭借这开山的一吊,奠定了在国际海工市场的地位,而严兵也伴随着公司成长,获得2007-2009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从此开启了他的逐梦海工之路。“华天龙号”的研发让严兵积累了经验,也坚定了他在海工领域深耕的决心。此后,他带领团队相继完成了7500吨起重船“蓝鲸号”、8000吨起重船“SAMSUNG5”,以及目前世界最大起重能力的12000吨起重船“振华30”轮等一系列“大国重器”。严兵在2012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而后来的成立的“严兵浮式起重机创新工作室”,也在多年来与严兵共同奋斗在中国海洋工程装备研发一线的设计团队中,悄悄地酝酿着。2013年,严兵荣获“上海市领军人物”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同年,在振华重工浮吊设计团队的基础上,严兵浮式起重机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2014年,严兵获评“上海市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奖励项目领军人物”。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在严兵的带领下,掌握了涵盖大型全回转起重机结构设计企业标准、大尺寸平面回转支撑设计企业标准、大型回转筒体结构件制造工艺企业标准、浮式起重机设计企业标准、低合金高强钢焊接工艺规程制定标准、大吨位组合型锻造吊钩通用技术条件、大型全回转浮吊作业规范等多项领先技术;成功研发设计23个工程项目,其中多个项目获得了行业的认可,为公司带来多项荣誉。其中,12000吨全回转起重船“振华30”轮荣获中国创新设计产业战略联盟银奖、中国工业博览会特别荣誉奖、中国交建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目前,振华重工在严兵团队的技术支撑下已成为能设计制造大型起重船的世界三大企业之一,结束了我国依赖国外起重船的历史,极大提高了我国海工装备的自主研制能力。一系列创新成果为中国交建的装备板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2016年交付的全球最大起重能力12000吨起重船“振华30”轮,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中国交建及振华重工的品牌带来了极高的美誉度。“振华30”轮不仅可以完成大型沉船的打捞任务,还可以用于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海上风电场升压站等大型海洋工程建设,为中国的海洋工程施工向深海延伸提供有力的装备支撑。“振华30”轮建成后,凭借其在“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最终接头吊装过程中的惊艳表现,获得了“国家重器”“海上巨无霸”等美誉,还登上了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央视纪录片《辉煌中国》等,向全国人民展示中交人、中交装备的自信形象。严兵在追梦之路上从未停歇,在海工领域多年的辛勤耕耘,成就了一个个“大国重器”,也让严兵的逐梦海工之路越走越宽阔。每一次成功都包含着成倍的付出和心血,每一滴汗水的背后都隐藏着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时刻。以匠心守初心,甘愿付出奉献,他的热忱与坚持,彰显着“最美港航人”的时代风采,是海工装备制造者最美的模样。
“若为天鲲激巨浪,再苦三分又何妨。”这句话在天鲲号轮机长王东的身上总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回首王东走过的人生之路,从南海功勋船舶“天鲸号”到中交旗舰“天鲲号”,他不负初心与理想,工作的十年间,栉风沐雨,他从未彷徨;亦是这十年间,砥砺前行,他谱写华丽篇章,以爱岗敬业的精神和坚定执着的追求展现一名中共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2017年11月27日,王东送别了第一批远赴非洲加纳的“天鲸号”同事,至此,他也离开了“天鲸号”,也几乎是同一时间段他便被安排投入到“天鲲号”监造的新征程中。用他自己的话说,“到天鲲号来担任老轨,无论是荣誉感、使命感、紧迫感、压力感都是成几倍增长的关系。”不过多年的工作经历炼就了他“火眼金睛”的本领,无论是在判断机器设备故障问题,还是在分析问题成因上都显得胸有成竹。王东凭借着多年来对国内首艘自航绞吸船的理解,吃透了挖泥船PMS电力管理系统、ACC自动挖泥系统、水下泵APC自动挖泥功能补偿设备等设备及系统的调试,起锚绞车故障的排查分析以及系统改造等多项关键技术,仅用3个月,就出色地完成了包括柴油机自动启停、起锚绞车过载保护等多项调试任务达到投产条件,其中波浪补偿器、气动减震装置的调试为国内首次。同时他凭借那股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和永不服输的韧劲,夜以继日的带领着机舱众将士们出色的完成“天鲲号”建造中包括柴油机自动启停,起锚绞车过载保护等诸多调试成果,并以出色的状态完成调试任务。对于“国造”自航绞吸船来说,船舶的制造成型只是完成了任务的一半,如何将复杂的挖泥设备集成系统高效运用才是成功的关键。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王东把机舱当作舞台,务实肯干,有坚定的意志力和超常的执行力,善于以理论指导实践、将思想化为行动,既能察实情、出实招,又会办实事、求实效。自2019年3月上旬转战三号项目以来,在他的带领下,“天鲲号”轮机部以最快的速度适应船舶机器设备的管理工作。面对急难险重新的任务,不分白天黑夜坚守现场。令王东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装泊管的抢修事迹了,凌晨的一通电话惊醒了当时正在睡梦中的他,当得知装泊管不能正常下放时,他立刻赶赴现场。出于此段管路没有图纸作为结构分析支撑,在场的轮机员只能通过情况现场分析以及王东多年的经验进行判断。深夜的寒风呼啸的吹着,王东等人忍受着脸庞上阵阵的刺痛感,逐步摸查,排除问题,几段管路依次拆解,一步步排查来查找“病因”。功夫不负有心人,整整85小时的经历,在王东的带领下这支队伍没有因“外援”不足而耽误维修进度,没有因人困马乏耽误修理的每个进程。在项目施工中,船舶自修和扩大自修成为日常船机设备修理的常态。以他为首的“天鲲号”轮机部将士们用“奋斗”二字来诠释自身的价值,期间“天鲲号”完成自修及扩大自修超100项,其中在不耽误或尽可能减少影响施工时间的情况下,完成真空释放阀解体修复、液压闸阀解体修复等众多重难点修理项目。为公司节约了大量的维修成本,更提高了船员的维修技能和综合素质,也为提前45天完成三号项目全部施工任务奠定基础,展现了“天鲲号”的担当。2019年12月,“天鲲号”又进行了5级疏浚土,长达7公里的远距离输送挑战。疫情期间坚持生产不停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他带领党员,逆行出征,实现了“天鲲号”安全、连续运转,他带领轮机部积极开展扩大自修,自行解决液压泵控制比例放大板故障,同时与项目管线维护相结合,进行水下泵拆检等自修项目20余项,节约资金超千万元。同时打破船舶惯性管理思维,针对自航绞特点,逐项厘清船舶管理内容,设置“挖泥、航行、航修”三种船舶状态的设备巡检路线,合理制定船舶维保计划,建立设备养修维护的“错题本”,使船舶时刻保持良好技术状态,提前5个月完成赣榆港施工任务。拥抱深蓝,探知未来;信念坚定,矢志报国。王东,作为一代天航人,为中国疏浚业奋勇担当。如今,国之重器“天鲲号”首次参与国内项目施工,未来“天鲲号”这支队伍还会在勇于探索中解决难题,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攻克难关。王东也会保持着心灵的明净和淡泊,纵使岁月千回百转,初心不改,砥砺奋进。
张裕山 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海洋工程分公司总船长、总经理助理
张裕山,曾担任耙吸船“广州号”“浚海2”“浚洋1”船长,将最美的青春贡献给疏浚事业,与“一带一路”结下不解之缘,船行足迹遍布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沙特、加蓬、纳米比亚、科威特、新加坡、荷兰……
“最美”船舶守护者:以船为家,投身“一带一路”建设1995年,张裕山曾经是广航局第一代旗舰“广州号”上一名普通的驾驶员,随着“广州号”参与了TPI石化码头、泰国国家化肥码头疏浚与吹填工程建设,随后转战广州港、黄骅港、马来西亚卢穆特港、印尼马辰巴里托河进港、巴基斯塔卡西姆港等国内外重点项目。2005年,张裕山上任“广州号”船长,战功累累的他在上任第一年就创下了产值破亿的纪录,此后连续的3年时间,均实现年产值超亿元。2016年,时任“浚海2”船长的张裕山接手新旗舰“浚洋1”。为使船员尽快掌握“浚洋1”先进的挖泥设备,张裕山带头发挥“传、帮、带”作用,组织船员们在工作中集思广益,提出实用工艺,自行制作了泥舱平台搭架、大型吊篮等,解决了船舶日常维修保养和施工中的难题。两年多来,“浚洋1”为科伦坡港口城造陆项目供沙超过3000万方,使该项目的造陆进度比原计划缩短三分之一以上。在张裕山的带领下,“浚洋1”以中国交建、中交疏浚新一代旗舰挖泥船的标准要求自己,攻坚克难,砥砺前行,连续获评中交疏浚“五星级船舶”荣誉,并获得全国水运系统安全优秀船舶、中交疏浚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等荣誉称号。“最美”五星领航人:以效为基,“一带一路”上显身手2017年,“浚洋1”到达科伦坡前,科伦坡吹填区毗邻的港池取砂区砂源已经用尽,而科伦坡外海取砂区在早前也被其他单位使用过,剩余砂源非常密实,加之海床崎岖高差大,海流强,外海取砂难度很大。张裕山迅速行动,从耙齿选型、设备状态保障和吹岸模式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寻求提升挖掘效率的措施。如果在既定取砂区域一味追求逐步浚深,那单舱取砂时间将很快达到甚至超过5小时,同时还会面临无砂可取的局面。对张裕山来说,“用好每一分钟”不仅仅是宣言,更是行动。他把办公地搬到了驾驶台,除了指导船员操作,还认真研究钻孔资料和密切监控各舱效率,一旦脑子里蹦出个好方案,便亲自上阵实验,记录参数后再进行下一步优化。通过不断优化施工方案,“浚洋1”平均装舱时间牢牢控制在3.5小时内,效率在波动中还有提升,超量完成了取砂吹岸任务,发挥出其最大的产能。2017年10月30日上午,“浚洋1”正式就位即将实施首次虹喷造陆。张裕山有条不紊地指导船员调整船位和泥泵转速,控制虹喷落点。不一会儿,一股六七十米的黄色砂浆从船头喷出,一道“最美”彩虹映在了科伦坡港空中。2019年,张裕山任中交广航局海洋公司总助、总船长及“张裕山劳模创新工作室”主任,致力于点燃疏浚行业技术创新“引擎”。张裕山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开展科研项目工作,先后完成“挖泥船设备状态监测与诊断分析系统研发”项目、“‘浚洋1’艏吹装置遥控改造”和“万方耙船舶电站稳压供电系统升级改造”项目;强化工程技术支撑,编制施工工法,已编制完成企业级工法3项,正申报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6项,以持续不断的创新为疏浚行业发展注入动力。除了增强技术引领,张裕山还积极拓宽港航人才渠道,为船舶队伍和项目管理团队输入人才。他提出要深化公司人才发展机制改革,加强优质专业培训,培养高水平的海洋业务专业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拓宽“校招”和“社招”渠道;健全各类人才、各种专业的培训体系,统筹各级培训资源,分层开展各类培训,扩大培训覆盖面。此外,张裕山还十分重视员工的职业发展问题,要求人力资源部积极推动各类人员参与职称证、一级建造师、注册安全工程师等企业所需紧缺证书的考证,营造全公司人员奋勇拼搏的良好氛围。张裕山遵循的用人方法就是敢于提拔开拓进取型的人才,重视胸襟宽广的人才,不拘一格用各种人才,做到知人善任的“人尽其才”。在张裕山的带领下,中交广航局耙吸船队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部署,勇担初心使命,保持各项目施工高效生产,向海洋强国一流疏浚船队目标迈进,书写了属于中国疏浚旗舰的传奇。
张晴波 中交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张晴波同志,中共党员,1994年从河海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从业27年有余,张晴波始终坚守初心,在疏浚和生态环保领域砥砺耕耘、努力探索。思想政治方面积极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工作上,该同志恪尽职守、爱岗敬业、担当作为、真抓实干。作为一名肩负推动疏浚行业发展使命的科技创造者,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研发项目22项,先后发表论文、论著15余篇,拥有专利30余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14项,为助力中交集团打造成为“科技型、管理型、质量型”世界一流企业的道路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参加工作伊始,张晴波从事滩涂成陆工程建设,沧海桑田的变化让他更加坚定了投身民族疏浚产业、实现产业报国的决心。作为一名科研探索者,张晴波同志致力于疏浚机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弥补了我国疏浚业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短板,助推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大型疏浚装备研究、设计和建造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大型疏浚装备从依赖进口到国家商务部出口管制的巨大转变。研究河湖环保疏浚与底泥处理处置成套技术装备,形成了环保部环保疏浚工程技术指南,引领了我国环保疏浚技术的发展。智能疏浚等前瞻性研究成果,引领我国疏浚行业从并跑逐步向领跑转变。这些成果提升了我国疏浚技术水平,提升了我国疏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力支撑了“中国港”的世界品牌。相关成果在远海岛礁建设、长江下游深水航道建设、太湖水环境治理、一带一路港口航道建设等重大工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担当作为,破解“卡脖子”难题,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发展2012年以来,为了进一步打破国外疏浚技术壁垒,推进水运交通及疏浚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转型,实现关键疏浚装备的自主化、国产化,他再次在科研攻坚中勇挑重任。一方面完善内部培养体系,探索并创新科研单位运作模式,组建从基础研究、前瞻性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产业化三个层面的科研和转化团队,产研互动,良性循环,努力推动疏浚行业全产业链的发展。另一方面,他带领团队主持申报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并成功获得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批准,研制建成国际上规模最大、试验设备设施最齐全的疏浚研究试验基地,大幅提升了我国疏浚研发能力,并始终坚持开放共享的原则,将研究中心打造成为国内外科研条件、设施共享交流的平台。推动与疏浚界顶尖的荷兰TUDELFT开展科研合作,共同设立前瞻性课题,联合培养青年人才,使中国疏浚业获得更多国际同行的认同。近5年来,张晴波通过对标国际一流疏浚研发机构,分析疏浚技术装备研发方向和途径,带领团队分析研究我国疏浚行业技术发展路径,提出在疏浚自动化智能化方面率先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并带动工艺、装备技术提升的发展战略。他锲而不舍,带领团队勇攀科学技术高峰,完成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重大研发任务10余项、其它课题数十项,在工艺机理、装备机具、智能系统、泥土利用等方面成果丰硕,带动产业链发展。其中,张晴波作为“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的主要完成人,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为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疏浚装备研究、设计和建造核心技术的国家作出突出贡献。
李富春,高级工程师、一级建造师,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2002年进入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简称:四航局),先后担任四航局二公司项目副经理、项目经理、公司副总经理;现任四航局第七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南沙横沥项目经理。
李富春同志践行初心使命、敢于担当作为,从重力式码头、护岸和防波堤到水下炸礁工程施工,从港池与航道工程到道路堆场、软基处理等工程施工,他都能勇挑重担、不怕艰苦,高质量完成了施工生产任务,打造一个个品质工程。2015年至2018年,李富春同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带领项目团队圆满完成了建设南海岛礁的施工任务。一直以来,李富春同志坚定理想信念,以“顶得住、打得赢”的决心带领项目团队以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以军人般的严谨姿态和顽强作风高质量完成各项施工任务。有一次,他与员工共同赶潮作业,站在齐腰的海水中施打模袋混凝土,一站就是10几个小时,共同创造出模袋混凝土施工24段/天的纪录。面对施工作业艰苦的环境,李富春同志从来没有退缩,以“敢挑千斤担,敢啃硬骨头”的本色,带领项目团队组织完成各项施工建设,以工匠精神倾力打造大国重器。每天,他都深入施工现场跟踪施工进展情况,常常工作到深夜,只为破解难题,为工程顺利建设艰苦奋斗。2003年,还是分项主管的李富春同志,在建设阳江核电海工一期工程三大防波堤期间,创新工艺,首次采用“控制加载爆炸挤淤置换法”与“深层爆炸”结合方法,成功解决了堤身下可液化砂层等难题。2009年,在宁德核电项目海上施工期间,李富春同志在海域施工中,创新PTC预应力管桩复合地基方法代替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处理软基,将工期提前了5个月。2015年,在南海岛礁建设中,面临模袋施工质量达标但实体外观欠佳的难题,他第一个爬上模袋顶部,试踩模袋检查原因,最终攻克了80厘米厚模袋混凝土施打新工艺难关。李富春同志总是千方百计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困难,加强科学决策,合理调配资源,优化工序工艺,精心组织施工,确保安全优质高效的完成各节点任务。一千多天的日夜坚守,拼搏奉献,换来了沧海变桑田,孤礁变绿洲。2018年11月,李富春同志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担任四航局广州南沙横沥岛尖项目经理。2020年,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李富春同志始终奋战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一线,精心组织,实现了2020年2月底全面复工复产、复工人员“零感染、零疑似”的总体目标。他着眼企业发展方向,不断深化标准化管理,全力防范化解安全风险,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数字化工程建设能力,推进党建“双标杆”建设;打造岭南特色的“工人营区”和高水平智慧工地;他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己任,誓为推进祖国发展迈向新征程贡献力量。工作20年来,李富春同志都将自己的满腔热忱、青春年华、智慧与汗水奉献给祖国交通基础建设事业。他时刻牢记“让道路更畅通、让城市更宜居、让生活更美好”的企业使命,与广大员工并肩作战、攻坚克难,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巨而伟大的建设任务。他关怀员工如家人,全力保障项目的各类生活物资供给,努力改善员工的生活环境,在施工现场建立设施齐全“拎包入住”的智能化工人营区,务实担当的工作作风受到广大职工的信赖和爱戴。工作20年来,李富春同志曾9次获得四航局及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获得第五届“中国交建十大杰出青年”、“2016-2017年度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突出贡献者”、中交集团“南海岛礁建设功臣”、南海岛礁“建设模范”称号等荣誉,还获得了2016年度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创新成果一等奖。所参与的南海岛礁建设工程获得2016-2017年度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2017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
在中国港口不断发展壮大,媲美世界一流的背后,是无数筑港人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和坚守。来自中交三航局宁波分公司副总工程师、项目经理余振刚,就是其中一员。
余振刚自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从施工员到项目总工到项目经理,工作岗位和职务不断变迁,不变的是他26年如一日,始终奋斗在建港一线,啃下一块又一块硬骨头,参与或主持了四十余个港口工程,总造价约80亿元,上海洋山港、宝钢马迹山港、宁波舟山港都留下了他的汗水和智慧。上海洋山港一、二期、马迹山二期、中宅煤码头、北仑五期10#、11#泊位、浙江LNG码头、梅山1#-5#泊位等工程先后获“鲁班奖”和“国家优质工程奖”。由其担任项目经理的宁波梅山保税港区集装箱码头3#-5#泊位工程、梅山港区滚装及杂货码头工程分获“国家优质工程奖”和“交通部水运优质工程奖”。其个人先后获得中交三航局先进生产(工作)者、宁波市建设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宁波市优秀项目经理、全国水运工程优秀项目经理、国家优质工程突出贡献者、三航局十大标兵等荣誉称号。他参与了宁波市和全国《水运工程施工标准化指南》《水运工程桩基施工技术规范》《码头结构加固改造施工规范》、《中交十大核心技术》的编制工作。主持研究、制定了软弱地基上的人工基床设计施工技术、大直径嵌岩桩施工技术、水工结构超大横梁施工技术、水工结构超大墩台施工技术、深基坑开挖及支护止水技术、斜桩锚岩施工技术、宽平台结构(宽度126m)施工技术、滩涂区接岸结构施工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参与了《超长预制大管桩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基岩裸露复杂海床条件下嵌岩桩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海上风电工厂化组装技术研究与基地建设》等研究课题,获得了《桩基修复的方法》(专利号:ZL 2017 1 0135369.7)、《钢套筒的安装方法》(专利号:ZL 2017 1 0135353.6)等发明专利。为全国水运工程建设发展增添数笔。余振刚现任中交三航宁波分公司第一项目总部项目经理,2016年至今,他以建设梅山6#至10#集装箱码头泊位(梅山二期)为新的起点,以打造全国高桩码头品牌工程为目标,继续推进品质工程建设向更高的台阶攀登。2022年,梅山二期将建成目前世界上最大的2.2万标准集装箱码头,并形成1000万标箱码头吞吐量的码头群。余振刚组织编制标准化施工方案、梅山二期工程质量控制各类专项方案、技术交底文件、质量管理制度,做到工程施工有据可依,重点把控沉桩、构件安装和钢筋施工质量。采用GPS定位+全站仪校核的方式,实现沉桩正位率厘米误差控制。将建设中的梅山二期6、7、8三个码头泊位的1250根桩精确无误打入图纸位置,目前,沉桩正位率全部达到规范要求并大部分高于规范允许的偏差值。采取质量考核奖励方式,实现码头前后沿纵梁安装精度毫米级误差控制。4年多的安装施工期内,在晃动的海面上将450榀前、后沿纵梁安装顺直成线。目前,已完成的6#至8#码头泊位290榀前后沿纵梁安装精度,做到了毫米级误差控制。采取工厂化钢筋加工,实现钢筋施工质量控制。工程开工伊始,建造了占地数亩的钢筋加工中心,实现钢筋工厂化加工、集中统一配送;引进智能化数控“钢筋套丝打磨一体机”,实现钢筋的切断、套丝、打磨自动化生产;采用直螺纹套筒连接方法,将码头梁顶板缝钢筋连接在同一轴线,并有效解决焊接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工程的钢筋施工质量大幅度提高。由于梅山港区6#~10#集装箱码头工程桩基区域淤泥覆盖层较厚,码头工程桩基设计选用直径为1.2m、长77~85.5m预应力超长混凝土大管桩。这么长的大口径混凝土大管桩第一次在水运码头工程上的应用。余振刚带领技术人员联合公司预制厂,通过提高大管桩管节混凝土和灌浆浆体的强度等级、研发并应用钢绞线穿束一体机、开发大管桩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全过程吊运应力测试设计并优化吊桩、吊点,提升了超长预制大管桩的整体力学性能,提升了工厂化预制的标准化水平,提高了超长预制大管桩的抗锤击性能,加快了捆桩及沉桩速度,提高了船机利用率,确保了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并填补了外海大型码头超长大管桩应用的空白,为后续类似工程的使用提供了技术储备,使大管桩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梅山6#~10#集装箱码头宽平台,控制面层混凝土裂缝相当不容易。余振刚会同项目总工带领技术人员一起技术攻关。除控制好原材料质量和级配、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外,在混凝土中掺加高强度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拉力;在面层钢筋上铺设一层钢丝网片,抵抗混凝土开裂;施工中,采用分块浇筑混凝土的方法,预防大面积混凝土收缩;引进三轴自行整平机震捣面层砼、座驾式抹面机进行面层磨面,磨面完成后,及时喷洒养护液养护砼面层,再用覆盖塑料薄膜保湿+喷淋养护的方式进行保湿养护。随着这一些工艺创新措施的实行,面层混凝土的裂缝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将BIM技术应用于码头建设施工中,项目部与设计院合作,建立码头模型、录入大量的数据,选送人员参加培训,为进一步全面、准确安排好施工,加强项目管理搭建基础。将BIM技术层面的应用延申到项目部项目管理。余振刚强化现场管理,和施工人员倒排计划,以日保周、以周保月,确保工程进度步步踩点;他和技术人员一起,业精于勤,一步一个脚印抓好工程质量,打响宁波市水运工程三航梅山品牌;他和全体人员严防死守安全工作,连续三年摘取浙江省“平安工地”桂冠;项目的质量、信用评价一直走在宁波市交通工程前列。26年,在时间的长河里仅仅是沧海一粟,但对于余振刚而言,他把最靓丽的青春奉献给了建港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建港骨干,为国家港口和“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他是一名最美港航人。
中交一航院“大型煤炭港区粉尘控制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团队
为切实解决传统煤码头粉尘污染问题,2016年开始,由中交一航院牵头,联合黄骅港务公司、中交一航局安装公司共同开展“大型煤炭港区粉尘控制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研究。三方技术人员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通过生产实践反复验证,终于共同完成了一套经济、有效的煤码头粉尘防控体系,并形成了与之配套的技术标准体系。2020年12月,项目成果获得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黄骅港煤炭港区应用项目成果提升改造后,被认定为国家3A级工业旅游景区。
项目团队分析国内现有煤炭码头的生产现状,认识到传统的除尘、抑尘方法已不能适应港口目前发展需要,成为制约煤炭港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想彻底解决煤炭码头的环境问题,必须树立“环保第一”的理念,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到项目设计、建设和港口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在这个项目的研究实践中,我们只是将技术规范、环保标准作为最低限,以结果为导向综合施策,搭建起一整套实用、过硬的防尘抑尘技术,才是真正的贯彻更高的标准,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一航院专业总工程师、项目团队负责人汪悦平说到。在绿色环保理念的指导下,项目团队逐渐意识到,必须从本质上抑尘,系统治理,煤炭码头才能跳出煤尘的“包围圈”。在对黄骅港的研究实践中,技术人员除了重点对翻车机开展本质抑尘技术的研究,还针对水平运输的每个环节进行精细化治理,形成了一整套精细抑尘措施,最终彻底解决了煤港的粉尘治理难题。同时,他们还打破以往“港区土地尽可能多”的规划理念,整合港区土地,建设了30万平方米的生态水循环系统和绿化景观带,既美化了港区环境,也实现了含煤污水、压舱水的再利用,节省了港口生产成本。信念有了,但要切实提高煤尘治理效果,务实、有效地开展自主创新是根本保障。项目团队在黄骅港中首次采用了筒仓结构。相对传统露天堆场而言,筒仓占地面积小,自动化程度高,能有效保证煤炭成分,能够避免堆取料作业中产生扬尘,是集环保与节能于一体的大型煤炭储运设施。但在煤炭码头中采用筒仓,尤其是大规模建设筒仓群,黄骅港是国内首个,在国外项目也没有先例。无实际经验可参考、无规范可遵循,设计人员通过一遍遍复杂的计算确定了合理的筒仓规模,同时利用一次次的仿真模拟,逐个解决筒仓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煤炭自燃、堵料及高温倒仓一系列难点问题,为在煤炭码头筒仓的顺利建设和投用排除了障碍。在煤炭港区建设生态水循环利用系统,也属首创。项目团队对污水管网进行改造,将处理后的水源、压舱水池、生态湿地、生态湖等水系串联,利用智能管控系统自动进行调配,全面打通了各水体之间的关节,实现了压舱水、含煤污水及雨水的有效收集、处理再利用,不仅实现了含煤污水的“零排放”和“零污染”,还为港区洒水除尘提供了充足水源。同时,项目团队加强重点技术攻关,自主创新开发了翻车机底部洒水装置、粉尘收集加工回垛工艺系统、煤炭港区输送工艺系统全流程粉尘控制提升技术、煤炭港区智能洒水抑尘控制系统等,实现了港区各流程洒水抑尘的精细化、智能化,大大降低了港口生产时的粉尘排放浓度。“大型煤炭港区粉尘控制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的初衷,就是要研究出区别于传统煤码头除尘方法的,能覆盖煤炭港区堆放、输送、生产全流程的粉尘控制提升技术。因此,作为项目的牵头单位,中交一航院一开始就认识到,要高质量完成这个项目决不能闭门造车,必须与港口密切配合,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获取第一手详细的资料是关键。我每周都要去三四次黄骅港,尽量多的与一线工作人员沟通,从船上的大副到一线装卸工人,不放过每一个交流细节。充分了解业主的意图,与建设单位一起探讨,再回来跟同事一起完善方案,出图纸,然后再去现场,再改方案……”一航院设计人员、项目团队成员刘亮说到。“在那段时间里,大家精诚合作,天天摸爬滚打,发挥各自特点锐意创新,事实证明,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全国劳动模范、黄骅港务公司设备保障中心设备管理科科长、项目团队成员汪大春说到。三方通过整合优势资源,项目团队技术人员密切配合,大胆运用环保新技术、新知识,采用现场实测、理论研究、数值模拟、物理模型试验等方法,终于形成了大型煤炭港区粉尘控制成套关键技术并成功应用于黄骅港煤炭码头,有效地治理了港区粉尘污染问题,对地区的环境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研究成果同时纳入《水运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和《煤炭矿石码头粉尘控制设计规范》,为京津冀乃至全国的散货港口粉尘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及技术支持。
黎斌 广西西江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贵港航运枢纽分公司贵港二线船闸工程建设指挥部党支部书记、指挥长
黎斌,2003年大学毕业,现任广西西江集团贵港二线船闸指挥部党支部书记、指挥长。2021年,黎斌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国资委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他在建设一线一干就是18年,先后参与了那吉航运枢纽、鱼梁航运枢纽、百色港头塘作业区和祥周作业区、长洲三线四线船闸、贵港二线船闸建设,为西江黄金水道建设。2020年,他带领团队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秋季洪水、主体工程复杂渗水性地质等困难,实现贵港二线船闸工程提前1个月通航的目标。“因为喜爱,大学选择了工程管理专业,希望毕业后回来建设家乡”,黎斌怀揣理想抱负,大学毕业后,来到广西西江航运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任那吉航运枢纽工程建设办公室工程管理处土建工程师。他善于学习,勤于思考,驻守工地一线,全程主持参与了那吉航运枢纽项目建设管理,熟悉合同、现场、变更、计量结算等管理,了解项目一系列从头到尾的全过程协调管理工作,为以后的工程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工作18年,黎斌深耕西江黄金水道建设一线,常常忙于工作,仅请过一两次年休假,平时跟家人也是聚少离多。2006年9月,黎斌小孩出生,当时那吉航运枢纽已经进入冲刺通航发电的关键阶段,但他仍以通航发电大局为重,毅然放弃了休假,全身心投入工作中。“曾经也考虑过换一份工作,但是回首曾经流过的汗水,看着西江黄金水道日益繁华,我倍感骄傲和自豪。在家人的支持下,坚持了下去。”黎斌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干一行爱一行,努力做到专一行精一行。他放弃了在城市的舒适生活,扎根建设一线,参与了西江流域六个大型项目建设,为西江黄金水道提档升级贡献力量。2020年7月,随着贵港二线船闸主体混凝土浇筑的完成,闸室具备了永久灌浆条件。在贵港二线船闸工程建设过程中,基坑渗漏是阻碍工程推进的施工难题之一。贵港二线船闸工程基坑渗漏前后发生较大渗漏两次,小的渗漏从没间断过。黎斌运用所学知识,优化方案,经常通过各种途径请教专家,更新工作思路,不断开拓创新,采取了查清渗漏通道、帷幕灌浆堵截、加大抽水疏导等一系列“组合拳”,根据工程地质情况并结合堵漏数据分析,最终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灌浆工艺。通过采取有效的灌浆工艺,闸室内水位由原来需要同时投入10台水泵才能维持水位不上涨,减少到仅需投入1台水泵即可维持,既加快工程建设,确保船闸建成后的安全运行,又节省了投资。2020年5月,黎斌全面主持贵港二线船闸指挥部工作。过去,由于种种原因,贵港二线船闸工程推进比较缓慢,员工士气受到一定程度打击,存在推诿扯皮、消极怠工的现象。黎斌注重做好表率,工作靠前指挥,坚持民主集中制,开展谈心谈话,倾听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从解决员工长期反应的问题入手,员工的士气上来了,工作的干劲也足了,大家拧成了一股绳,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业绩是干出来的,我是一名党员,走在前、干在前比任何语言都有说服力。”这是黎斌常常说的一句话。2020年,贵港二线船闸工程进入冲刺通航阶段,下游引航道开挖、机电设备安装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黎斌主动挑起党员突击队队长的担子,组织队员到施工现场开展夜间巡查,排查安全隐患,现场协调问题,使工程稳步快速推进。同时,他还组织青年突击队突击机电设备安装,仅仅用了4天时间就相继完成无水、有水联合调试,为实现通航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0年11月24日,贵港二线船闸工程顺利通过了交工验收和试通航验收,12月1日建成通航,得到央视关注,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
张永敏,男,汉族,1976年5月生,大学本科,中共党员,一级建造师,高级工程师,1999年参加工作,先后任项目技术员、项目总工、分公司总工,现任中建筑港第一事业部总支书记兼经理。入职以来,他始终扎根一线,坚守品质创新20余年。先后担任蛟龙号母港-国家深海基地、“科学号”新家-海洋科考基地等多个重点港航工程的技术负责人或项目经理,建证了中国“国之重器”海洋基地建设品牌的成长。他多次获评“全国优秀项目经理”“全国水运建设行业优秀项目经理”等国家级、省部级荣誉。带领团队为国家深海基地、烟台港龙口港区27#~29#通用泊位等工程争创了 “泰山杯”奖、水运交通优质工程奖、国家优质工程奖等5个省部级、国家级质量奖。
服务国家新旧动能转换、海洋经济等重大战略工程,承建的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科考基地、烟台龙口港、潍坊欢乐海游艇码头、女岛港升级改造等系列工程,为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完善港航基础设施建设注入强劲活力。近年来,他带领项目团队坚守施工一线,创造了董家口港区中心路80天快速建成通车,工作船码头项目6个月完成900米岸线系列配套工程,国家科考基地项目仅8个月完成全部施工任务等一个又一个“筑港速度”。同时,他通过为国家深海基地、国家科考基地项目等重点工程设计施工方案、优化施工工艺,近三年累计创效3988.8万元,节省工期436天。他掌握超高技能,累计编制施工方案千余项,个人研发成果取得国家专利、省部级以上工法和QC成果29项,《码头胸墙现浇与预制结合施工工艺》等2项关键技术经鉴定为国内领先。本人主导的3项工法获评省部级工法。勇于体现领军作用,协助上级政府单位编制《青岛市水运工程混凝土预制构件施工管理规范》等3项青岛市工程建设导则和标准。新技术创效额累计达806.3万元,缩短工期累计272天。发挥“导师带徒”作用,带领公司技术质量团队,注册科研课题10个,形成国家专利56项,省部级工法14项,国家级QC成果1项,省级QC成果3项。同时,他在国家深海基地项目中,为给“蛟龙号”顺利安家,带领团队创造出“销轴法” “一船多拖”等技术工法,“销轴法”降低人工成本97.5%,“一船多拖”工法节约成本600余万元。大力推进“红帆工程”品牌深植计划,联合业主、村委举行党建共建活动,联合驻地检察院、纪委开展廉洁共建活动,做到市场文化“双融入”。热心社会公益,携手灵山岛小学开展“圆梦灵山岛儿童看世界”公益活动,让灵山岛孩子们零距离接触世界顶级赛事和国家一流科考基地建设项目。同时,还组织参与了“小珠山火灾救援” “为2800余名环卫工人送粽子” “义务植树300余棵助推乡村振兴”等志愿服务活动,彰显了中建筑港作为央企社会责任担当。承办青岛市“工匠杯”技能比武大赛,带动试验、物资等400余人参赛,助力公司获评市级集体、个人奖项24项,获评青岛市“十强”产业争先创优劳动竞赛项目。其中,第一事业部女岛港项目等荣获青岛市“工人先锋号”,2人荣获青岛市“五一劳动奖章”,5人荣获青岛市“岗位技术标兵”。他以打造“海洋基地建设尖兵”等多元品牌形象为指引,以国家深海基地、国家科考基地等重点项目为依托,集中精力广泛宣传女岛港改造提升、东方影都游艇码头等工程。截至目前,累计发布外媒稿件近500篇,其中国家级以上媒体近百篇,女岛港改造提升等项目中秋、国庆抢工大干事迹4度登上央视新闻联播。策划的“中建筑港广大青年热议总书记五四青年节寄语”、“到父辈奋斗的地方去看看”父亲节家庭日、女岛港升级改造:鳌山湾瞄准“百万吨级”助力形成以即墨东部为中心的港口经济发展圈等得到央视新闻、新华社、人民日报、学习强国、央广网、大众网、山东台等多家国家级、省部级媒体的报道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