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洋捕捞人员多遭威胁 中国渔船为何远赴阿根

2016-03-28 09:08:15
 

外交部发言人陆慷日前证实,中国渔船“鲁烟远渔010号”3月14日在阿根廷渔场作业时,被阿海警船追赶数小时,后阿方开枪射击,导致船体进水并逐渐沉没。船上4名中国船员被阿海警船救起,其他28名船员被附近中国渔船救起,未发生人员伤亡。事实上,我国远洋捕捞人员近年来已多次遭遇人身和财产威胁,此前也不乏人员伤亡的情况。这类事件频发背后的现实是,中国渔业企业已身陷近海渔业资源日益枯竭、不得不到海外“开疆拓土”的窘境。河北省滦南县南堡村渔民许爱发曾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每次出海打回来的鱼都很少,个头也比不上一二十年前。”在许爱发房前的空地上,晒着小鱼小虾,“晒干了,只能作饲料。”他说。
 
近海渔业资源已近枯竭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下称“国合会”)海洋课题组的一份报告也显示,目前我国“渔业资源已进入严重衰退期”。围垦滩涂发展经济的同时,渔业企业的船队和捕捞能力却在不断壮大,导致过度捕捞。国合会海洋课题组的一项统计显示,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在20世纪60年代末进入全面开发利用期,之后海洋捕捞机动渔船的数量持续大量增加,上世纪60年代末尚仅1万余艘,90年代中期就已达20余万艘。由于捕捞船只数和马力数不断增大,加之渔具现代化,导致对近海渔业资源进行掠夺式捕捞,资源衰退加剧。
 
捕捞对象也由60年代大型底层和近底层种类转变为以鳀鱼、黄鲫、鲐鲹类等小型中上层鱼类为主,经济价值大幅度降低。环境污染则是我国近海渔业资源锐减的第三个重要因素。渤海三大湾之一的莱州湾是山东重要的滨海湿地分布区、产卵场及渔场。环保部门调查发现,2006年以来,莱州湾主要河流入海断面水质多为劣五类,面积约占整个海湾面积的30%,鱼卵仔鱼数量持续下降,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传统产卵场、索饵场、渔场功能受到破坏。
 
中国渔船捞遍全球海洋
中国早已是世界第一捕鱼大国,拥有世界上四分之一的渔船,而捕捞量则超出全球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早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沿海的主要捕鱼区就已被过度开采,官方转而提倡发展远洋捕捞业,中国渔民开始奔赴全球海域捕捞作业,大规模的远洋渔船队使得其中无证捕鱼、瞒报产量等问题也格外受世界关注。根据新闻资料,澳大利亚、秘鲁、阿根廷都曾发起专门针对中国渔船非法作业的打击驱逐行动,而最近一次在2014年11月,西非国家科特迪瓦也称已扣押两艘涉嫌非法捕捞的中国渔船。
 
2013年,由欧洲议会出资进行的中国远洋渔业调查报告认为,中国渔船的实际捕捞量远远高于其官方上报联合国的数字,在大部分国家提供的产量数据都符合其调查统计学模型的情况下,而中国却是个例外。其调查发现,2000年到2011年,中国渔船在全世界超过90个国家领海内都有捕捞作业,其中产量最大的来自非洲,每年约有310万吨来自西非沿海,但其中有多达250万吨产量隐瞒未报,这对于保护当地渔业生态来说相当不利,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西非沿海渔业资源在2007年前就已锐减70%。
 
远洋捕捞
中国远洋捕鱼遭质疑
位于大西洋中东部的西非海域渔场,海水湛蓝,鱼群丰饶,是中国首个远洋渔场。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来自东方大国的远洋渔船扎根在此。虽说相比其他发达国家,中国渔船作为后来者在此作业仅有20年,但其规模增长惊人:自1985年进入西非海域开展捕捞作业以来,中国远洋渔企的渔船规模快速增长,从最初的13艘渔船增加到2013年的462艘。目前这个数目占中国在海外远洋渔船总数的五分之一。
 
随着中国渔船的不断增多,也开始遭遇关注和指责。对于毛里塔尼亚、科特迪瓦和塞内加尔等西非小国的渔民,中国成为其连年怨声载道的对象之一。
 
中国渔船的非法捕捞行为远不止于此。根据西非区域渔业组织(SRFC)监测统筹小组历年的监测记录以及西非沿岸国家官方的违法案件记录,2000至2006年以及2011至2013年间,中国渔船在西非六个国家(冈比亚、几内亚、几内亚比绍、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和塞拉利昂)共有204起涉嫌IUU行为。这些违法案件中,37%因在禁捕区域非法捕捞作业,32%因渔船缺乏有效捕捞许可证,14%因使用网孔小于法律规定标准的渔网违法捕捞操作。此外,约40%的渔船有过两次以上的IUU记录,中国最大的远洋渔业公司——中水集团共有170起涉嫌IUU行为,占所有中国企业IUU行为的84.6%。
 
“绿色和平”环保组织在过去两年中对此进行了跟踪与评估,据“绿色和平”森林和海洋项目经理江雍年介绍,在“绿色和平”自己的船只“希望”号26天的跟踪期内,有12艘中国渔船进行了非法捕捞,这个数目占在几内亚专属经济区内所记录的52艘中国渔船的23%,平均下来,每两天就新增一起中国渔船违法事件。
来源:中金网



中国船东互保协会
版权所有:中国船东协会  技术支持: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56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