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合力打造“绿色招牌”

2020-10-28 09:08:39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是重要突破口。而在这个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且水域密布的区域内,绿色生态亦成为一个重要的标签。10月23日,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市场监管局联合江苏、上海、浙江、安徽交通运输厅(委),在南京组织召开了长三角区域标准《船舶水污染物内河接收设施配置规范》审查会。会上,来自三省一市行业管理部门、研究院所和相关企业的专家对标准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进行了详细评审,并一致同意标准通过审查。

统一标准 规范船舶污水接受设施

在运河扬州城区段,常常可以看到地方海事部门的专用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置船(俗称“垃圾船”),为来往货船转接生活污水。从“垃圾船”上拖过来一根长长的管道接上了污水接收口,货船上积累数日的污水就自动开始转排。“我们船上每天差不多有五六十斤污水,过去就直接倒进河了。现在,污水储存柜可以存十天的污水,不仅沿河的港口、码头可以接收,不少河段还有这种流动‘垃圾船’,打个电话给12395,‘垃圾船’很快就会开过来,就地免费接收垃圾、污水和油水。以前河面到处漂着垃圾,看着让人糟心,现在环境变美了,心情也好多了。”眼下,扬州对400总吨以下运输船舶实施生活污水防污改造基本完成,为船舶配备了环保设施,并以主动服务促进治理,构建了零排放、零污染的船舶防污染体系。

据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省籍3万余艘运输船舶已全部配备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含油污水收集和处理装置,2020年底前该省籍约21500艘船舶将进行加装生活污水储存柜及监控设备改造,届时将全面实现船舶污水“零排放”。

据了解,浙江也于日前全面实现内河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全覆盖”、内河船舶垃圾“全接收”、油污水“零排放”,生活污水接收量大幅上升。该省在册的5792艘内河货船已全部完成生活污水柜改造,成为长三角区域首个完成此项工作的省份。

为了规范长三角(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内河通航水域内货运港口码头、水上服务区、船闸等船舶水污染物岸上接收设施的配置要求,为三省一市内河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设施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提供依据,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船舶水污染物内河接收设施配置规范》,标准的实施,有利于共同提高长三角区域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设施配置水平,协同推进区域船舶污染防治工作,促进提升区域水生态质量。为实现长三角港航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更好服务交通强国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奠定了基础。

长三角内河是我国内河航运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沪苏浙皖地区内河航道总里程已达4.2万公里,约占全国的1/3,三省一市共完成内河货运量超过22亿吨。该标准为三省一市的内河船舶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含油污水等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设施的配置提供了依据。

该标准是长三角区域首个联合审查、统一发布的区域性标准,通过专家组联合审查后,将于今年年底前正式发布。专家组认为,其实施后将有利于共同提高长三角区域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设施配置水平,协同推进区域船舶污染防治工作,促进提升区域水生态质量,为更好地服务交通强国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奠定基础。

推动港口岸电使用 减少污染物排放

除了规范处置船舶污水排放,长三角港口还积极从清洁能源利用等方面推动港口“转绿”。交通运输部先前印发的《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15-2020年)》显示,到2020年,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京津冀)水域船舶硫氧化物、氮氧化物、颗粒物与2015年相比分别下降65%、20%、30%;主要港口90%的港作船舶、公务船舶靠泊使用岸电,50%的集装箱、客滚和邮轮专业化码头具备向船舶供应岸电的能力。

近年来,港口岸电作为港航领域最具前景的节能减排新技术之一,在促进绿色港口建设及港口运输物流电气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宁波、太仓等港口加大岸基供电设备的投入力度,船舶靠港之后,关闭船上的辅助柴油发电机,转而使用码头高压岸电系统提供的电力,实现船舶在港“零排放”。

“船舶靠港期间燃油发电产生的大量颗粒物、硫化物及氮氧化物排放,占整个港口污染排放的60%以上。港口岸电简单来说,就是停靠在码头的船舶可利用清洁、环保的‘岸电’替代船舶辅机燃油供电,保证船舶各支撑设备系统的正常运作。”提及港口岸电,南瑞研究院研究工程师邓任任说。

据介绍,近年来,国电南瑞公司在长江流域、沿海港口完成多项岸电建设工程项目。其中,全国最大规模的散货煤炭港口岸电项目,也是南方电网首个高压“港口岸电”项目——珠海高栏港神华粤电珠海港煤炭码头岸电项目,主要采用国电南瑞公司岸电技术方案和成套设备。项目运营3年来,每年约能给停靠船舶节约成本100万元,减排二氧化碳5620吨。

据交通部发布信息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已建成岸电设备3700余套,覆盖泊位5200余个,其中《港口岸电布局方案》任务已完成约67%,京杭运河水上服务区基本实现岸电全覆盖。

水污染联防联治 构建碧海清洁屏障

太浦河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河流,流经江、浙、沪3省市15个乡镇。从上世纪90年代起,船舶修造厂、喷水织机、围网渔村、猪舍鸭棚养殖……吴江境内的太浦河沿线遍布着大量的“散、乱、污”企业,河水水质可以想象,水葫芦在河道上滋生漫布是常事。到了2017年,河道污染问题更是全面爆发。河道水质也严重下降,无法达到相关标准。两省一市的相关部门再也等不下去了,坐下来协商共治是唯一的出路。

三地水务部门启动了协同治水行动,先将三地毗邻地区“各自为战”的水系图合并,成为“一图治水”。同时向污染源开战。至今,仅吴江区就腾退拆除太浦河周边“散乱污”企业3000多家。而隔河相望的浙江嘉善,也先后拆除40多个码头堆场、800多家钢铁经营户。通过三地的协同治理,目前整条太浦河全河月均水质稳定在III类。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后,三地协同治水进一步升级。2019年10月,三方联合青嘉吴三地区(县)、镇(街)、村(社区)三级河长,共同制定责任清单,不以省界为单位,而以河段为单位重新划定了“包干区”,开展定期联合巡河、交叉巡河。

经过两年多联合河长的协同合作,河道的日常保洁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省界越来越模糊,水葫芦越来越少。2019年,太浦河主要河道的水葫芦繁殖面积,仅占水面面积不到10%,是最近几年来控制最好的。

除了治理机制,三方先进的治理手段也得到共享。

太浦河汾湖段沿岸绿地,正在进行进一步改造,一个全新的城市休闲绿地公园即将完工。周边的村民这两年也发现,越来越多的萤火虫,开始重回家园。

(综合人民网、环保头条、环保在线、中国能源报、钱江晚报等报道)





中国船东互保协会
版权所有:中国船东协会  技术支持: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56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