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联合科技部 规范管理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建设
7月22日,交通运输部联合科学技术部发布了《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旨在引导和规范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建设和运行管理,促进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和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协调发展,支撑交通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
《办法》包括五章、共十九条内容,对适用范围、基地职责、申报条件、申报与命名、管理与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记者了解到,科普基地一般是指依托教学、科研、生产、传媒和服务等资源载体,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具有特定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功能的场馆、设施或场所。发展科普基地是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丰富国家科普资源建设的重要手段,是推动科普社会化、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和支持科普工作的有效途径。
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新形势下,两部联合推动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建设,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一是落实《科普法》,支撑国家科普工作大局的需要;发挥交通运输点多、线长、面广,广泛服务于人民群众便捷出行的行业优势,依托重大交通工程、综合枢纽等生产服务设施、重点科研平台和交通科技场馆,开展国家级交通运输科普基地建设,对于挖掘交通运输系统的科普功能,完善国家科普工作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促进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与科普工作协调发展的需要。交通运输科技创新领域广泛,各类科技成果十分丰富,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通过科普基地等支撑科技成果科普化,有助于加深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及相关科技知识的了解,提高交通运输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讲好交通故事、弘扬交通精神,提升交通运输行业形象和职业吸引力,可为交通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奠定更为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三是深入开展交通运输科普工作的需要。科普基地兼具科普内容创作开发、科普人才队伍培养、科普教育服务等功能,是建立科普网络、开展科普活动、服务人民群众的有效平台和抓手。在现有基础上,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会进一步促进交通运输科普基地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