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重庆公交坠江!专家献策内河搜救打捞装备发展

2018-10-30 09:48:02


10月28日10时许,重庆万州区发生一起公交车与私家车碰撞后公交车坠江的道路交通事故。事故发生后,应急管理部紧急调集救援力量组织营救,同时请公安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参加的联合工作组赶赴现场。


根据国家应急管理部官网发布的信息,截至10月29日凌晨6时,已有70多艘救援船舶到达事故水面开展救援;重庆水文局、重庆航道局携带多波束声呐到达现场,公羊队携带三维侧扫声呐到达现场,开展涉事车辆搜索定位;潜水力量方面,已调度组织重庆长航队、交通部上海打捞局、公羊队、蓝天救援队的15名潜水员在现场待命,相关潜水设备将于今天中午后陆续到位,潜水作业深度可达80米;浮吊船方面,已有重庆长航队一艘45吨级浮吊船以及万州本地两艘60吨级、20吨级浮吊船到达事故现场水域待命,基本可满足救援需要。


近年来,我国内河各类突发事故时有发生。2015年1月,长江福姜沙北水道“皖神舟67”号试航翻扣沉没;2015年6月,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大马洲水道“东方之星”号沉船事故;2017年11月,珠江口货船碰撞沉船事故等。这些事故尽管原因各不相同,但与此次公交坠江事故一样,都凸显了水上搜救工作的重要性,也都对我国内河搜救打捞能力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船报》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安委会咨询专家委应急管理专业委副主任、交通运输部原安全总监宋家慧,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温哥华海事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张旭波,两位专家分别从装备建设、立法角度等方面,对我国内河救援发表了观点。


“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水上救援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水上搜救力量不足的问题,但也反映出我国目前在内河还未能像沿海一样建立起一支专业的搜救打捞队伍。”


——宋家慧


此次事故发生后,《中国船舶报》记者联系采访了国务院安委会咨询专家委应急管理专业委副主任、交通运输部原安全总监宋家慧。他表示,尽管近年来我国水上搜救打捞快速反应能力不断提升,装备水平不断增强,但内河搜救打捞仍然存在薄弱环节,特别在水下打捞方面,急需提升装备能力和系统应急能力。


坠江事故后,宋家慧联系了赶往救援现场的重庆一家当地民营企业负责人了解救援情况。该企业曾参加包括“东方之星”号救援在内的多次长江水上救援任务,并受到交通运输部表彰。


“在相关部门的全力组织下,该民企很快赶到了现场,并积极参与救援。”宋家慧说,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水上救援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水上搜救力量不足的问题,但也反映出我国目前在内河还未能像沿海一样建立起一支专业的搜救打捞队伍。“民企在水上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专业水平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宋家慧说。

据介绍,内河搜救打捞工作主要分为两大类,其一是水面的人命救援以及事故处理;其二则是水下打捞。在我国搜救体制下,不论是航道局、海事部门,还是民企等社会力量,重点还是迅速反应解决水面人命救援的问题,而水下打捞能力还很薄弱,特别是在长江三峡库区形成之后,水下打捞的问题更加凸显。“水流急、水质浑浊、水下环境复杂,即便是海洋潜水员要适应长江的水下环境都比较难,所以,水下打捞作业困难极大。”宋家慧表示。


“缺乏成熟的专业水下打捞装备也是一个问题。”宋家慧表示。近年来,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等都在大力研发水下机器人、无人潜水器(ROV)等水下装备,甚至有大学生在天使投资的支持下,创业研发水下装备。“应该说产业成长很迅速,但总体而言,产品还基本处在试用阶段,并不成熟和完善。”宋家慧强调,部分装备还需要进口,成本投入较大。


宋家慧认为,发展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提出,对我国提升内河搜救打捞能力既是挑战,也是机遇。“2003年‘非典’之后,全社会形成了加快应急事业发展的共识。”宋家慧表示,那之后有了“应急办”,有了应急预案,有了应急救助专业队伍,今年3月,还成立了国家应急管理部。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在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实现协调发展的同时,也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应急救助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但挑战也在这里,因为要求提高了,相关部门的责任和压力也会更大,对预防、救援、善后处理等全方位应急能力的要求更高。”宋家慧表示,尽管目前各方都在加大投入,全力提升水上搜救装备水平和系统应急能力,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


“各方应借鉴近年来公务船快速发展的经验,加快发展内河和海上搜救打捞装备。”宋家慧建议。搜救打捞装备具有公益性质,对企业而言,需要实现投入和产出的平衡,否则就会影响企业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国家提供政策支持,提供体制机制保障;而在商船市场仍然总体过剩的情况下,船企应该积极开拓搜救打捞装备这一能够展现社会责任的领域。


在海上搜救打捞装备方面,我国部分骨干船企已经加大了研发投入和建设力量。今年8月,中船集团旗下黄埔文冲为交通部救助打捞局建造的一艘新型救助船正式开工;今年9月,中船重工旗下武船重工为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建造的新型深潜水支持母船开工。这些装备和刚刚完成首次水上试飞的AG600“鲲龙”水陆两栖飞机,未来都将成为我国水上救援的国之利器。


“除了央企,民企在水面和水下搜救装备的配套领域具有优势,比如吸油毡、围油栏、救生网等产品的国产化率和质量都在不断提升。”宋家慧表示,在国家支持下,救助打捞产业的上下游都行动起来,再形成全社会合力,我国内河搜救打捞能力一定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国家应急管理部以及相应的地方应急管理局,整合了安监、消防、减灾等部门的职能,但是水上这一块,没有完成整合,这就存在未整合部门与应急管理部门配合协调的问题,在具体的事故中,就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


——张旭波


关于水上搜救打捞,《中国船舶报》记者还联系了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温哥华海事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张旭波。以下是他的观点:


此次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非常重视,反应速度很快,调集了民间救助力量参与,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政府部门的重视,我国水上搜救打捞能力正在不断壮大。


当然也存在需要解决和理顺的一些问题。


目前,内河水上搜救打捞参与的主体较多,我个人认为,从立法上来看还需要理顺几个关系。首先是归口的管理,现在成立了国家应急管理部,以及相应的地方应急管理局,整合了安监、消防、减灾等部门的职能,但是水上这一块,没有完成整合,这就存在未整合部门与应急管理部门配合协调的问题,在具体的事故中,就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其次,事故发生后,涉及分散资源的调动,通常包括驳船、救生艇、救生阀、浮吊船、水下装备等,还需要派专业潜水员和打捞人员,怎么在第一时间充分调动,这个机制上还需要磨合,特别需要从法律法规上加以规范和细化。第三,目前海上救助打捞在有偿、无偿、或半有偿的规定已经很细了,并且适用国际公约或海商法。相比之下,内河搜救打捞人员的保障还比较弱。现在海商法正在修改,能否将海商法的相关保障条款适用内河的某一航段,比如此次事故的万州区,参与实施救助单位的经济补偿怎么体现,费用究竟靠国家划拨,还是民间募捐,或者有关单位支援等,包括救助人员受伤的费用等,目前的法规没有这么细。现在海商法修改,有专家希望能够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下,使得长江的货运、事故处理、救助都能适用海商法。因为中国航运约50%依靠内河,内河运输70%在长江,但长江航运现在在立法上还比较滞后,主要还是依靠行政规章调整,法律方面空白多,衔接也不到位。如果海商法能够适用,未来在救助管理、在人员保险等方面都会有好处。


应急离不开人员和装备,人员可以学习、培训,积累经验,而在装备和技术方面也需要提升。目前我们深海装备技术水平在提升,但是在内河,国产装备能否满足实际需求,必须依靠造船业发挥作用,需要通过调研、技术研发,提供更多更精良的扫测设备、潜水装备、起重装备,来提升内河搜救打捞能力。此外,水上医疗服务这一块,海上已经有了医院船,但是内河还没有专业的医疗船,能不能建造适合内河的医疗船舶,用于义务救助,平时给两岸居民提供补充医疗救治;应急需要的时候,可以直接抢救伤员,包括施救人员,提升救治率。

回到重庆公交坠江事故,目前,经公安机关走访调查并综合接报警情况,初步核实失联人员15人(含公交车驾驶员1人)。相关单位的专业打捞船采用多波束声呐,发现一长约11米、宽约3米的物体,经过水下探测、定位,确定为坠江公交车,位于长江二桥上游约28米、水深约71米处。


搜救工作仍在继续,让我们期待奇迹发生!


来源:中国船舶报



中国船东互保协会
版权所有:中国船东协会  技术支持: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56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