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变,让公共服务更有品质 ——长江航道局创新建设高质量绿色航道侧记

2018-08-08 09:03:10

滚滚长江,百舸争流;水下鱼虾成群,岸边草木葱绿……安全高效、生态绿色的长江航道,是全社会的现实期待。

日前,记者来到长江沿线采访发现,近年来长江航道局深入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党组关于深化长江航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不断创新公共服务理念、技术和手段,全面释放航道发展活力,使长江航道公共服务更高效、更高品质,让长江黄金水道更“流金”、更加生态绿色,书写了交通强国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长江航道新篇章。

发展理念:以长江航道生态承载力为约束

8月初,记者乘船来到长江,盛夏的江面上船来船往。两岸的树梢上,知了肆意地鸣叫着,仿佛在庆祝自己蜕皮成虫后的新生,更像是在为近年长江航道的巨大变化而放声吟唱。

“让长江航道更加生态环保,公共服务更有品质,是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见到记者,长江航道局局长付绪银说。

他表示,长江航道是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主骨架,长江绿色廊道的主基调,更是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基础性、先导性行业,长江航道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在加快推进现代化长江航道建设进程中,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助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记者了解到,2016年以来,长江航道局认真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党组决策部署,深化航道管理体制改革,剥离行政职责和市场经营职能,专心聚焦公共服务,发展动力、活力均得以有效激发。

“两年多来,我们以创新为引领,以长江航道的生态承载力为约束,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变革传统治理维护技术、服务方式、管理方式,大胆闯,大胆试,推动了新时代长江航道更加科学、绿色、高质量发展。”付绪银表示,“具体来说,就是要打造深水化、生态化、智能化、品质化长江航道,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通过深水化,为提高航道通过能力提供条件,实现航道资源最高效利用;通过生态化,将航道治理养护与生态理念融合、融通,以达到航道和生态双重效果;通过智能化,搭建以电子航道图为载体的智能感知、可靠传输、自动融合的智慧航道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效率、能力和水平;品质化则是在以往安全、畅通基础上,实现长江航道服务的高效率、高质量发展。

从实际效果来看,“四化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从外部来说,社会对长江航道公共服务更加认可,船东满意度同比大幅提升;从内部来说,打破长期以来的惯性思维,服务理念由“盯着航道”向“盯着行轮”转变,激发了长江航道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主动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观察:思想引领前行。面对新时代新要求,长江航道人打破惯性思维,饱蘸“生态、智能”之水,正在用新的动力与活力,书写着绿色、高品质的长江航道公共服务新篇章。

规划建设:借航道治理恢复长江生态

到荆江河段倒口窑心滩采访时,记者被眼前一大片望不到边的绿色滩涂所震撼。

“过去这里是个大沙洲,枯水期犹如一片沙漠,大风一过漫天黄沙。”长江航道整治中心技术人员林红国介绍说,如今在这片总面积约120个足球场的绿洲上,当地村民已在上面放牛,成群水鸟不时擦着水面飞过,形成了一幅壮美图画。

这是长江中游荆江航道整治工程(简称荆江工程)的生态护岸、护滩效果。在2013年9月开工、2017年4月竣工的荆江工程中,长江航道人从项目设计阶段开始就以水、岸、滩的生态修复为重点,开展了水生、陆生动植物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环保施工工艺研究等生态科研和实践,共修复陆生、水生环境218万平方米,丰富了工程区域动植物生活环境,营造了绿色景观河岸。

更为难得的是,全长280.5公里、被称为世界级难题的荆江工程实施后,不仅使长江中游“中梗阻”初步打通,而且对9段13滩进行整治后,施工区域内动植物物种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

据观测,工程结束后荆江河段分布的3个国家级保护区内,江豚增加15头、麋鹿增加207头,“四大家鱼”产卵场稳定;据测算,荆江工程20年内可带来直接经济效益207亿元,减少碳排放320万吨,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和谐发展。被评为全国内河航道生态环保示范工程的荆江工程,对推进整个长江生态航道建设及全国航道建设都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以这些经验为基础,如今长江航道人正在探寻生态航道工程建设“升级版”,他们计划利用长江游荡河段、废弃通航水道或长江故道等,尝试建设生态涵养区、生态庇护区,进一步借航道治理之机恢复长江生态。

据介绍,长江航道整治“645”工程武汉至安庆段将于今年年底开工,长江航道局计划在张家洲水道建立生态涵养区,并在非通航水域设置生态庇护区。目前正在对相关建设标准、评估体系展开科研,为全国水运行业探寻一条生态航道新路子。

根据相关规划,“十三五”期间,长江航道系统化治理将稳步推进,逐步实施上游朝天门至涪陵段4.5米、中游武汉至安庆段6米、下游芜裕河段、长江口南槽一期等重大航道整治工程等。

“我们将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统筹兼顾、因势利导、综合施策’的治理原则,将生态理念融入航道建设,使长江航道逐渐成为‘黄金轴线’、绿色生态廊道。”付绪银表示。

观察: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长江航道治理正与生态保护理念深度融合。相信,经过这样精心呵护的长江黄金水道,将更加“流金”,更加生态绿色。

维护技术:站在世界前沿打好环保牌

“我们已全部暂停‘十三五’期间新造航标船计划,就等这条全电力推动航标船的改造效果了。今后,我们将按照此标准进行改造、新建!”见到记者,长江航道局设备管理处处长佘俊华拿出一份全电力推动航标船改造方案说。

根据改造方案,改造后这条纯电动航标船将满足区段航标作业要求,而纯电动方式实现零排放,可大大减少航道维护作业时的污染。全局所属150多艘船经改造后,将为长江生态保护作出积极贡献。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了生态环保,长江航道人在诸多方面都开始了大胆创新。

在无动力航道工作趸船防污染方面,长江航道局很早就进行了3条趸船的防污染改造试点,今年交通运输部决定给予资金补贴,因此预计到明年上半年,长江航道系统所属78艘无动力趸船将全部加装污水处理装置。同时,在部分满足向岸上排放污水的码头上,将配套安装排岸管道,把航道维护作业污染降到最低。

在新型绿色挖泥船领域,新能源的推广应用也在积极进行。今年5月8日,由长江航道局主持开发的亚洲首艘全电力驱动6000立方米自航耙吸挖泥船“长鲸7”轮在文冲船厂出坞。其设计建造,标志着我国大中型耙吸挖泥船朝高效节能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在航道测量领域,近年来也在不断向高精度测量领域进军。

据长江航道测量中心科研人员介绍,近年来该中心不仅装备了多波束测深系统、激光三维扫描等高科技装备,还开展了无人测量船、无人机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特别是对航道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探索,并拟在“645”工程中加以运用,计划依托BIM技术,逐步实现航道工程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共享、传递,打造“透明长江”。

“跟踪世界前沿技术,做好科研成果应用转化,彻底改变传统维护方式,是实现生态绿色长江航道的关键。”付绪银表示,今后将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引领战略,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用科技之光点亮航道发展。

在绿色航道维护方式上,长江航道人也在积极探索。

从2008年起,长江干线上就全部实行了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并应用了遥测遥控绿色维护技术。在日程航标维护作业中,积极在废水收集、航标除锈等方面做好环保。特别是加强疏浚土的综合利用,既保护了长江环境,又“变废为宝”。

记者了解到,以前长江航道维护疏浚土多是直接抛掷。近年来,在水利部和交通运输部联合牵头下,长江航道局积极探索航道疏浚土综合利用。

在长江口,长江航道人将深水航道建设与长江口自然生态保护、上海地方土地资源储备综合考虑。自2010年与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签署备忘录,确定了疏浚土市场化利用新模式后,航道疏浚土回收利用从最初的占清淤总量约10%增加到约60%。目前有约3亿立方米疏浚土直接吹填成陆,其中约1亿立方米用于上海横沙东滩和浦东机场圈围工程的吹填成陆,面积超过7.4万亩。“十三五”期,还将利用疏浚土吹填造地8.38万亩,为弥补上海市土地资源的短缺作出更大贡献。

在长江湖北境内,针对平均每年有15处浅滩需要疏浚,年疏浚土量1500万立方米的现实,2017年长江航道局与荆州市政府签署协议,决定将太平口水道航道疏浚土运上岸利用。目前,仅太平口水道每年航道疏浚土就达400万立方米,效果非常可观。

如今,长江航道局正在与沿江多个城市积极商讨疏浚土综合利用,放大航道疏浚土“变废为宝”的环保效益。

观察:跟踪世界前沿技术,不断丰富绿色发展内涵,努力实现长江航道安全畅通与生态环保的双丰收,这是长江航道人的“江湖”,也是子孙后代之福。

公共服务:从“盯着航道”转向“盯着行轮”

“这个App真的很方便,船在什么位置,手指一点就知道。对我们船舶安全管理和安排生产都有大作用。”长江南京油运船舶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勇毅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掏出手机演示着。

免费推广长江电子航道图是交通运输部2016年度和2017年度更贴近民生实事之一。开发长江航道图App,就是要将电子航道图从传统海图设备中“解放”出来,让用户能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获取当前航道的维护尺度、水位、航标等信息,进一步提升长江电子航道图的用户体验。

记者也在手机上下载了这个App。输入长江南京油运船舶管理有限公司所属船舶的船名后,马上就能看到船舶的实时位置,并可以查看船舶的航行状态、规划航线,设置语音播报和提醒,就像“水上电子地图”。

据介绍,航运企业还可以通过App的船队管理功能,随时掌控旗下所有船舶的位置和状态,使船队管理变得简单、高效。众多新功能正在不断开发中,真可谓“手掌上的航道、指尖上的服务”。

“这是长江航道信息化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据长江电子航道图中心技术人员介绍,App从试运行至今已有18000多人下载使用,其中近6000人通过手机号进行了注册,并且下载与注册量每天还在稳步增加。

以创新为抓手,长江航道局提升公共服务品质的行动从未停歇。

去年实施的“擦亮行轮的眼睛”航标专项行动,既是对航道用户需求转变升级的有效回应,也是对长江航标助航服务的一次全面“升级”,激发了航道维护人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积极性。

如今,长江航道上5000余座航标已统一变成中酞蓝颜色,识别LOGO也实现统一,让航标白天更醒目、晚上更明亮,安全性、可靠性大大增强。

长江航道人还计划在两年时间内,用10米标志船取代6.7米标志船,将具备条件的杆形岸标改建为塔形岸标……到“十三五”末,长江上将基本实现以标志大型化、作业规范化、管理精细化、反应快速化、定位高精度为特征的航标助航服务体系。

航道水深是航道服务的“生命线”。据悉,长江航道局近年来在系统治理干线航道的基础上,先后40余次分时分段提高上中下游航道尺度,仅2017年至今,就在各段航道开展了数次令人瞩目“提深”行动:在上游,将宜宾合江门至重庆羊角滩段枯水期维护尺度提高至2.9米;在中游,将宜昌下临江坪至荆州段枯水期维护尺度提高至3.5米,荆州至城陵矶段枯水期维护尺度提高至3.8米,城陵矶至武汉长江大桥段枯水期维护尺度提高至4.0米,同时,还在中洪水期将武汉至安庆段维护尺度提高至5.5至7.0米;在下游,将黄石上巢湖至安庆吉阳矶段枯水期维护尺度提高至5.0米,皖河口至吉阳矶段枯水期维护尺度提高至6.0至6.5米,芜湖高安圩至芜湖长江大桥段枯水期维护尺度提高至7.5米。

为了更好地利用水深资源,该局从去年开始进行了“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研究,通过增加航道水深探测频次、为不同需求的船舶提供不同水深预报、细化干线航道维护尺度的河段划分等方式,尽可能满足大小不同船舶对航道水深的多样化需求,促进航运企业降本增效。记者了解到,长江航道变化多端,一旦大小船舶各行其道,必然意味着长江航道人将承担更多责任,增加更多工作量。即便如此,长江航道人的探索也从未停步。

从开始接手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一期工程后,他们就推行了对下游12.5米深水航道的跟踪观测分析工作,以便为下一步航道治理和建设更加精准做好技术积淀。

近年来,长江航道人还为船舶提供航道信息“定制化”服务。

通过大量的调研走访,建立了一个“船舶基本情况信息库”,并以此为依据,每月刊发一期《信息服务简报》给各船舶公司。同时,根据船方需求来汇编每期简报内容,目前已和130多家大中型航运公司建立了有效快速的联系渠道;每周还通过水上安全信息台的热线电话,直接向水上行轮播报航道水情,实现“点对点”精准服务。

站在船舶用户需求的角度开展工作,使长江航道公共服务更受欢迎,接受采访的港航人员对此深有体会。

“每月的《信息服务简报》,为公司船舶调度、合理装载提供了依据,真是管用的‘航行指南’!”湖北汉通石油运输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安全副总经理刘柏胜说。

“近年来,每年都会调研企业需求,还分时分段提高航道维护水深,真得很贴心!”武汉金甲物流有限公司安全经理张先平表示。

“我们都拉进了QQ群、微信群,信息实时互通。特别是对失常航标维护都很及时,无论白天黑夜!”郭勇毅感慨地说。

……

观察:面对航运企业不断升级的需求,长江航道人总是“想用户所想,急用户所急”,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延伸服务链条,做好回应、对接,让船民有了切实的获得感。

内部管理:“互联网+航道”掀起数字化变革

“到明年6月初,数字航道就要在长江干线全线建成,并争取在3到5年内,实现内部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全面革新。”付绪银表示,作为生产和管理型单位,要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就必须深刻变革传统管理模式,数字航道建设就是实现内部管理全面升级的大数据平台。

记者了解到,数字航道建设是“互联网+航道”的应用。他们将依托这一“大数据”平台,既提高公共服务品质,又根本性地改变长江航道传统监测和维护模式,为航道维护管理科学决策提供支持。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在满足用户显性需求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可订制、智能化的隐性航道信息服务需求。对航道维护和整治更加有参考价值,通过统计某段航道船舶的习惯航路,可对航道实现“靶向整治”……

记者来到武汉航道局,透过数字航道系统,航道360度实时全景影像都可以看到;船舶经过桥区时,系统会自动采集船舶距离桥底的实时高度;航标可以24小时记录动态位置,电压、电流变化情况等;当航标艇驶过航标时,航标也会自动记录……

据介绍,每天各种不同指令从局指挥中心发出去,一线船员轻点鼠标,或者拿起手机、平板电脑,远在千里就能实时掌握航标、水位和现场维护作业情况。同时,整个过程有清晰的记录,让航道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权责清晰、效率提升。

特别是数字航道,可以使多个部门资源共享、共通,适时接受用户反馈,所有航标工作向用户“透明”,倒逼航道部门提升服务品质和效能。

“远程看,坐着管,走着用”,数字航道带来的是一场长江航道数字化革命。

长江航道人的目标还不仅这些。他们正在将数字航道“干支联动”,引领各条支流生态环保,实现长江干流航道和支流航道之间“数据互享、信息互通、服务互联”,实现长江流域的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和高品质,方便船方行船。目前,长江电子航道图已延伸覆盖至388公里的赣江航道,与湖北相关部门的洽谈也在进行中。

与此同时,长江航道局在内部管理的其他方面也迈出坚实步伐。从2017年开始,该局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预算改革和支出结构调整,通过减少无效支出,把有限的公用资金用在提高公共服务品质的“刀刃”上……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抓住黄金期,当好先行官,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各项制度,真正在长江航道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长江航道现代化建设新路子,为交通强国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付绪银表示。

观察:战略布局未来。以创新为引领,加速转型为己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长江航道人正在深刻推动着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用融合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许万里长江一个美好的明天。




中国船东互保协会
版权所有:中国船东协会  技术支持: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56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