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智能船舶产业高地 湖州开启绿色航运产业合作新模式

2018-04-24 10:40:53

日前, 智能新能源船舶技术创新产业联盟在全国首个“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浙江省湖州市宣告成立,该联盟吸引了47家来自船舶、配套、航运、新能源、融资租赁等涵盖智能新能源船舶技术产业链上下游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参与。

联盟成立的同时,也启动了“48TEU智能新能源集装箱船”项目,标志着湖州在内河水运转型、绿色航运发展等方面又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产学研一体打造智能船舶

智能新能源船舶技术创新产业联盟旨在推进我国智能新能源船舶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实现联盟成员的技术合作、项目合作和信息共享,并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产、学、研、工程、金融”一体化的船舶高技术产业联盟。

在《中国制造2025》中,高技术船舶是智能制造十大重点领域之一。作为船舶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智能、绿色船舶是热点主题,联盟的成立,无疑为行业搭建了联盟成员优势互补、拓宽发展空间、提高行业竞争力和实现换道超车的重要平台。联盟成员之间的联动,将成为产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从而在智能新能源船舶领域形成合力,产生巨大影响。

会上公布了联盟的六大建设任务:一是构建智能新能源船舶技术质量标准体系,建立行业通用标准和准则,制定智能新能源船舶技术发展路线图;二是构建智能新能源船舶产业信用体系,增加投资人信心,保障智能新能源船舶投资者收益;三是建立智能新能源船舶多元化优势融资渠道,开展融资模式创新;四是开展智能新能源船舶的示范应用,实现智能新能源船舶研发的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五是推进智能新能源船舶的智能化升级与智能运维;六是征集和申报具有较高创新水平的实用研究课题和发明专利,推广有行业影响的新能源船舶互联网智能新技术,研发智能新能源船舶。联盟还将举办中国智能新能源船舶产学研用研究论坛和峰会,搭建智能新能源船舶技术的学术交流的平台。

绿色航运走在全国前列

我国内河航运资源丰富,内河通航里程达12.7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内河船舶拥有量达15.2万艘,占全国船舶的88.4%,水运周转量占全国货运的近一半。

湖州港是全国内河亿吨港,目前在册营运船舶3793艘、运力规模达186.2万载重吨,位居全省内河首位,集装箱船等特种船舶占全省内河半壁江山。然而,内河柴油机动力船舶会造成大气污染、噪声污染。

作为全国首个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的湖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河海联运,推动“运石子”向“运箱子”转变,去年湖州港集装箱吞吐量达35.36万标箱,位居全国内河同类型港口首位,今年一季度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35.7%。

记者了解到,湖州加大港口绿色智能岸电建设,开启“以电代油”绿色航运新模式,去年70套智能一体化岸电建成运行,到2020年将实现港口绿色岸电基本全覆盖。率先探索智能新能源船舶研发应用,继去年首艘500吨纯电动货船、海巡艇研发试航后,又启动了48TEU新能源纯电动内河集装箱船标准化船型研究项目,并且即将验收,可谓绿色航运的先行示范。

“新船型”带来新机遇

据了解,本次活动有两大亮点,其一是邀请我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的总设计师朱英富院士担任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另一个则是由武汉理工大学、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浙江谷神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舞洋船舶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船级社武汉规范研究所、广州海工船舶设备有限公司、浙江省湖州市航运实业总公司等单位共同研发的“48TEU智能新能源集装箱船”项目正式启动。

据介绍,该项目将突破新型内河集装箱船舶设计理念,攻克纯电池动力、无轴轮缘驱动推进、船舶自主航行控制等关键技术,创新内河集装箱运输营运模式,通过从浙江湖州安吉上港到上海共青码头的实船航运示范应用,实现内河船舶智能、绿色、高效的发展目标,为内河绿色航运发展带来全新机遇。

据测算,从安吉上港码头到上海共青码头,全程249公里。一艘传统动力48标箱集装箱船往返一个航次的柴油能耗为1824升,而智能纯电动集装箱船往返一个航次所需能耗为7208度电,按照目前的油价(柴油5.5元/升)、电价(0.7元/度)计算,智能纯电动船舶与传统船舶相比,不仅节省近一半的能耗成本,而且实现零排放、无污染,低噪音。




中国船东互保协会
版权所有:中国船东协会  技术支持: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56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