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设国际保险中心要借航运险“东风”

2018-01-22 09:36:05

近日发布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提出,聚焦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建设,提升全球城市核心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着力提高国际金融功能影响力和国际贸易服务辐射能力,提升对全球经济辐射能力,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再把时间的指针向前拨回到2014年。彼时,上海市政府提出,到2020年,要把上海发展成为国际保险中心。
 
发展航运保险,既是发展国际航运和国际金融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国际保险中心的题中应有之义。随着自贸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在上海的宏伟蓝图中,航运保险成为连接“两个中心”和国际保险中心建设的关键点,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国际海上保险联盟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上海已经成为亚太主要航运保险中心之一。去年前三季度,上海航运保险保费收入达31.68亿元。2016年,上海船舶险及货运险保费收入是香港同期船舶险及货运险保费收入的1.1倍,约为新加坡同期两项保险直保收入的八成。截至2016年底,上海共有58家财产保险公司经营航运保险业务,其中包括全国唯一一家航运类自保公司和全部11家航运保险营运中心,此外还有176家保险中介机构以及大量航运法律、海损理算机构提供中介咨询服务,基本形成了完整航运保险产业链。
 
但是,正如我国是一个航运大国而非航运强国,航运保险也面临着“大而不强”的发展现状,上海在世界航运保险市场的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迈出由 “大”变“强”的重要一步,需要创新引领这一转变的方向。
 
2015年7月1日,上海正式实施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制改革,将原来的产品监管备案管理方式转变为以行业自律为主的注册管理方式。这一改革极大地激发了行业活力,促进了航运保险产品创新。截至2017年6月末,共有30家保险公司、2家保险经纪公司以及上海航运保险协会成为航运保险产品注册人,已有效注册条款共计2453个,超过注册制实施前已备案航运保险产品数量的5倍。
 
创新还更多地体现在产品上。由人保财险登记注册的“载运危险化学品船舶污染责任保险”产品,突破了以往保赔险产品只针对船舶油污泄漏所造成的损害赔偿的限制。而针对近年来跨境电商的兴起,平安财险推出更贴合新场景下互联网用户需求的“平安快递包裹延误保险条款”。

当然,航运保险的发展并非“独角戏”,而是与国际航运业息息相关。目前,国际航运业仍未完全摆脱“冰点”,全球航运保险市场费率继续承受较大压力。与此同时,航运保险业还在港口风险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由此,航运险抓住“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供的巨大机遇,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带一路”倡议所涉及的区域国别众多、人口数量庞大,地缘政治、经济、关系复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我国重要进口资源提供者或运输通道,保险是保障进出口资源安全更普遍、更直接、更经济的做法。另一方面,随着更多企业走出去,在把握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复杂的风险。大量的风险保障需求,无疑为航运保险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动力。
 
上海想要发展成为国际保险中心,就还须提升在国际保险领域的话语权,而航运险已经在此方面先行一步。2015年,上海航运保险协会正式代表中国成为国际海上保险联盟的一员,后者是全球最大的航运保险协会组织。在积极拓展同国际海上保险联盟合作的同时,上海航运保险协会还积极参与到国际规则制定中。目前,除离岸能源专业委员会外,国际海上保险联盟下设的其他六个专业委员会均有中国代表,代表人数达到7名。
 
承保能力不足是当前我国航运保险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中国航运保险业需要借助数据支持来优化再保险策略,扩大承保规模,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上海航运保险协会发布全球首个航运保险指数就是一个良好的创新实践。
 
纵观全球,重要国际保险中心离不开有竞争力的财税政策和健全有效的规则体系。因此未来需要积极推动上海探索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离岸保险税制环境,争取涵盖航运保险、再保险、保险经纪的各个领域。今后还要继续推动航运保险市场主体与海事司法部门的沟通互动,在航运保险领域不断完善规则体系,让上海逐步成为国际航运保险业界认可的、具有高度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司法仲裁中心。
 
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发展航运保险,建设国际保险中心也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培养。目前,我国航运保险人才仍然存在较大的缺口,业界和学界加强合作,共同促进适应当下需求的航运保险人才的培养,应当被摆在航运保险业发展日程的重要位置。




中国船东互保协会
版权所有:中国船东协会  技术支持: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56587号